讓一眾老學究都驚歎不已。

在這本書中,將文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個聲調。

用三個座標標註一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就能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一個座標不同字,最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即可。

例如“昭”字,便是“之”母,“好”韻,四聲。

至於《夏律》更不必說。雖然大夏如今律法已經較為嚴密,但因為條文繁複,很多老百姓也並不全都清楚。從這點來看,此書可以當做一個工具使用。

同時,這本書中還折射了法家的治國思想,用於啟蒙也極為合適。

在秦昭的觀念裡,儒家和法家未來對於人族缺一不可。

無論儒學最終能否深入人心,他都不可能放棄法家。

儒家思想能為萬民立心,法家則是治國根本。甚至在現階段來說,法家的重要性還要更勝一籌。

最後一本《儒學》,就是真正的啟蒙讀物了。

一方面,教人君子六藝,也即禮、樂、射、御、書、數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讓人進一步瞭解禮義廉恥,給人族子民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仁者不懼。

前世為何華夏民族能經久不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同於西方的羅馬帝國之流,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除了秦朝統一之後將文字文化合為一體,統一行政體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儒家思想的獨特性。

海納百川,不斷進化,將整個民族真正凝聚起來。

不過滄瀾界又有不同。

畢竟這裡人族就是人族,異族就是異族,形態構造有著本質區別,說不定二者之間還有生殖隔離。

相應的,將人族統一的大夏王朝,自然具備一種天然的種群凝聚力。

但也因此,更應該樹立人族的獨有思想,使生民不再彷徨。

此時臨時搭建的草棚後面,已經聚攏數百人等待領取書籍。同時還陸續有人從遠處趕來,生怕晚了輪不到自己。

草棚周圍,則站有數十名官差手持制式長刀維持秩序。

人群中,普通老百姓們大都神色興奮,也不管旁邊的人是否認識,直接就議論了起來。

“那些摞起來的就是要發的書嗎?”

“樣式好奇怪啊,不是竹簡?”

“聽說那東西叫做‘紙’,寫起字來很方便的。是聖皇陛下和長公主殿下發明出來,為了方便我們普通老百姓讀書寫字。”有人神秘兮兮地向四周百姓宣傳道。

此人其實正是宣委會的下級成員,不過穿著打扮與常人無異,此時開口說話也並不引人注目。

不過他說出的內容,卻讓人驚歎不已。

倒不是懷疑這番言論的真實性。自從秦昭登基以來,做過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人們都已經習慣了。

只不過沒想到連寫字的用品都能想到,而且看樣子,還很是方便。

在世人印象中,只有高門大戶才能在錦帛上寫字。至於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去想。

“啊?這也是聖皇陛下的手筆嗎?”

“聖上心裡可一直惦記著我們呢。”

“能有如此聖皇,真是我們人族的福氣……”

與此同時,不只是寧州,大夏各地,都在發生著類似的事件。

不少人都捧著那三冊書籍,愛不釋手地上下撫摸著,就好像這是他們的情人愛人一樣。

還未領到書的人,則滿眼羨慕,同時神情焦慮地看著佇列。暗自擔心書冊不夠發,排到自己的時候剛好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