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鞏州(中)(第3/4頁)
章節報錯
副會長點頭,“論資助,鞏州這邊應該是數一數二了。”
韓鉦呵呵笑了兩聲。都說措大眼孔小,也不該這麼小。
不過這種人也有,韓鉦見過不止一個,明明家財萬貫,可在路上看到別人掉了一文錢,照樣會撿起來揣進兜裡。
會長慢悠悠的開口:“他研究的是電學,花錢也多。”
“李殊這般行事,傳出去沒得讓人笑話。他可是為幾個預備會員作保申請了研究經費的。”
申請學會撥款的研究者,有的是嫌找一個資助人太麻煩,更多的則是研究課題無人問津,或是資助人願意付出的資金太少。
學會每年的經費也有限,而且很多都,尤其是那些預備會員,申請經費難度很高,申請十貫,預算會議上給百文的都有。
真心有想法的預備會員,會去與正式會員交流,然後設法從他手上得到推薦。但推薦後正式會員要拿分成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當事人已經被全國通報,開除會籍了。
都知道這個惡例,在場的沒人想看到第二例出現在自家的分會中。
會長看看韓鉦,“子平,你看如何辦?”
韓鉦搖頭:“小弟沒什麼想法,照著章程來好了。犯了會規,依規條處置,如果沒有,那該給他就還是給他。”
可以以德行品鑑人,但衡量懲處與否的是律法規條,而不是道德,這是他父親對他的告誡。
“安道,是之,你們呢?”
會計點頭,“正該如此。”
“也好……”副會長道,“不過最好還是提醒他一下,免得丟了鞏州分會的臉。”
“如此最好。”韓鉦點頭同意。
三人都看向會長,會長想了一下,“那等會後,我老頭子跟他好好聊一聊。不過這件事,都別對外人說,家醜不能外揚。”
“當然。”“自然。”“理所應當。”
三人同時應道。
“這件事不說了。”會長再一次將話題轉回,問會計,“常之,我們現在還有多少錢?”
“平安號的賬號上,還有三千八百一十七貫,都可隨時取用。”
各地分會的資金很多,不可能全都放在會所裡面,所以都存在了日漸擴張的銀號中。
東南沿海各軍州的分會,大多都放在了有章家背/景的太平號中,而北方內地,則是都存在平安號裡。
這些款子,都不是定期存款或是約定存款,而是活期,需要用時,隨時可以支取。
“三千八百貫,不多了。”韓鉦道。三個月前,這個數字還是八千一百貫。
“中學的建設用了許多,還有學會後面的溫房也花了不少。不過上半年就沒大的開支了,下半年看進項,再決定怎麼用。”會長對韓鉦又笑了笑,“幸好幾個大專案都不用走分會的賬。”
總會下達的大課題,比如黃河源的考察隊,都不從分會走賬,直接由總會給付,有的還能從朝廷裡面得到撥款。比如這一次的考察隊裡面,負責考察熙河路的地質情況的分隊,明顯的就是來自朝廷的委託,為修建鐵路做準備。
而韓鉦參加的《齊民新編》,也是朝廷撥款——雖然韓鉦到手的數目不多,但也是皇糧。此外韓鉦手上的兩個有關棉花的專案,則是韓家自己出,韓鉦的爺爺給的錢。
其實學會的研究者裡面,最容易出成果的還是韓鉦這樣,錢可以可著勁的花,一說要試驗田,家裡一劃就是八百畝。人家都不屑去找資助人和申請經費。
說起來韓鉦的祖父憑著他資助的幾篇論文,已經可以進學會了,不過那位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的老封翁,根本從沒提出申請過。
不過這樣有總會出資的大課題並不多,而且多偏向於實用,如果是數理方面的,更是少得可憐。這一回有關火星執行規律的研究雖佔了一點數理的光,可本質上還是天文,就像萬有引力定律的數理證明,也是總會那邊十分看重的大課題,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