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1章 相隔一個世紀的投稿(第3/3頁)
章節報錯
張院士笑了笑說。
“這麼說吧,不考慮設計上的差異,到目前為止整個泛亞地區一共有三十七座採用一代可控聚變技術的聚變堆,以及十數座氘氚提煉站與數百座儲氫站。而東亞電力每年為此支付的維護費用,超過70億信用點,佔到總經營成本的40%。”
“而如果採用二代可控聚變技術,不但只需要一座聚變堆,就能替代掉這三十七座採用一代技術的聚變堆,甚至能量還有不少富餘。”
聽到這個直觀的比喻,主持人臉上的表情瞬間變了。
一座二代聚變堆的發電量,能夠抵三十七座一代聚變堆?!
這已經不只是牛逼了!
簡直特麼的開掛了好嗎!?
緊張地嚥了口唾沫,那主持人用激動到顫抖的語氣,繼續問道。
“真的……有這麼誇張嗎?”
“倒也不是誇張,二代可控聚變技術對於一代可控聚變技術,就和一代可控核聚變技術相對於核裂變發電一樣。要說區別在哪裡,可能就是兩者之間沒有隔著聚變能的那層窗戶紙吧。”
說到這裡,張院士的語氣帶上了一絲感慨。
“其實這都是小事了,關鍵還是在於二代聚變技術,能夠用月球上儲量豐富、且採集難度不高的氦三,來替代相對昂貴的氚。”
“若是想的再遠一點兒,將二代聚變技術應用到航天領域,我們的星艦不但將比現在大上不止一倍,能夠攜帶的燃料和續航里程更是將提升一個數量級。”
“哪怕是保守估計,我們的未來都將因為這項技術的誕生,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聽著張院士口中這番驚人的話,臉上寫滿震撼的主持人,一時間竟是忘了詞。
開合著嘴,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嚥了口唾沫說道。
“……那三代可控聚變技術呢?”
“三代?”張院士微微愣了下,隨即笑著說道,“那得是純氦三聚變了吧,由兩個氦三原子結合形成一個氦原子和兩個質子……而這也是看傳說中最完美的聚變公式。”
“不過,等實現了那玩意兒,得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因為張院士的發言,關於二代可控聚變的討論,被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不少論文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站在學術的角度,開始論證起了技術的可行性,以及預期需要投入的成本。
只不過,這些論文的觀點,大多談不上樂觀。
站在感情的角度,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曾經為這片土地帶來光明的陸院士,會再一次的點亮更大的火炬。
然而科學是莫得感情的。
坐在自家的書房中,陸舟輕輕喝了一口2125年份的咖啡,在全息鍵盤上敲下最後一個標點,然後吩咐小艾將論文傳送到了《未來》編輯部。
說起來他上一次給《未來》投的稿,還是關於ABC猜想的論文。
和老朋友們討論數學問題的一幕幕,一切都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若是不去看日曆,陸舟甚至一點感覺都沒有,上一次投稿居然已經是100年前的事情了……
(人在疫區,新聞沉重,心情壓抑,本想著多更兩章,但為消毒喝多了假酒……哎,今天就當我請假好了,和兄弟姐妹們說聲抱歉,實在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