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完這三題,徐京墨已經感到肚裡空空了,於是放下筆,收好卷子。拿出撕開烤雞和饅頭吃了起來。順便準備好茶水,即可以清楚那油膩的趕緊,又能提神。

他想著之前瞭解到的情況,柳家今年下場的學子頗多,而且府學裡也有不少學子將《春秋》列為本經,這樣看來,他選擇《禮記》會更好一些。

等他吃完、喝好,又取了帕子淨手,才去翻看五經的題目。看了《春秋》和《禮記》的題目,《禮記》的難度高一點,但是對他來說沒什麼差別,所以他選擇《禮記》。

出題人也是個有意思的人,四道題,第一題的難度最大,之後三道不過爾爾。若是考生心態不好,看到這第一題,恐怕就開始慌了。

徐京墨準備先把後三題的草稿寫出來,寫了佈置多久,他感覺手腕都酸了,雖然沒寫完,但是這天色已暗,再要答題需的要點了火燭才行。剩下的時間還多,他也不著急,幹脆就收了試卷吃飯睡覺。

這號房的大小可真不友好,他才十三歲就已經沒法打直腿睡了,看來科舉要趁早,至少能少受些罪。

聽著周邊學子奮筆疾書的聲音,他沉沉地睡了過去。這一覺睡的還算安穩,起來後活動了一下自己僵硬的四肢,吃了點東西,喝了點茶,才又開始答卷。

看了眼昨天的草稿,個別的地方修改了一下,然後開始謄抄。全神貫注的答題是注意不到其他事情的,等他謄抄完,手腕的酸澀感已經在提醒他休息了。放下筆,看回到第一題,題目是禮雲玉帛學然後。

這明顯是一道截搭題,徐京墨思量片刻,提筆寫下“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故學然後知足,教然後知困”。

第一句出自《論語》,是孔聖人對禮的看法,什麼是禮,不是禮物、也不是徒有其表的禮儀,禮的精神在於恭敬和尊重,這是一種精神內涵,更是一種文化觀念。

明白這句的含義,自然也就知道為什麼會選了這句與禮記原文搭在一起了。

第二句源自《禮記·學記》,是說要經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換而言之,只有透過實踐才能發現問題、提升自我、完善自己。

那麼這題要怎麼答呢?

徐京墨想了又想,這是問禮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所以答案就是學習是知曉禮的基礎。理順了思路嗎,答起題來,自然也就遊刃有餘了。

等他一口氣寫完這題的草稿,才感到五髒廟的抗議,取出米袋和菜幹煮了一碗濃稠的粥。人在進食後會犯困,他看看時間還早,就靠在牆上小憩。差不多兩刻鐘後,他就清醒了過來,沖了一杯茶,小口的喝著。

感覺頭腦清爽了以後,他提筆開始謄抄,一手端正的館閣體,堪比印刷。

第一場的題沒有難題、偏題,所以對於許多有實力的學子來說,這一場是分不出勝負的。三天兩夜後,徐京墨走出了考院。

觀言和隨風見他出來,趕忙上去扶住他,觀言偷偷吸了吸氣,心裡鬆了一口氣,不是臭號。不過夏日裡,一個狹小的號舍裡捂了這麼久,一身餿味臭也是免不了的。

回到府裡,徐京墨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然後才去用膳。別看南宮雲辭平日裡冷冷清清的,但是安排起事情總是很細致的。

她看他神色輕松,也就什麼都沒問,只是陪著他用了晚膳,又讓郎中幫他號了號脈。

等徐京墨再次進到考院,唯一的感覺是熱。第一場考試時溫度還算過得去,第二場考試就有些感覺不妙了。這天太悶了,讓人感覺自己置身在一個巨大的蒸籠裡,徐京墨感覺這次的油布門簾一定會排上用場。

第二場的三道題,第一題是論,這其實是一種散文文體,要求士子自己對命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證,而後得出自己的見解。這題對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極強。

第二道題是詔、誥、表各一道,這其實是公文寫作,若是能透過鄉試,就有機會為官,總不能連基本的公文都不會寫。

第三題是判語,一共五條。徐京墨隨手一翻,又見親親尊尊相關的題目,這題是“知情藏匿有罪”。

根據《大齊律》的規定,若是明知某人犯罪,依舊幫其藏匿,則有罪,罪之大小視情節輕重而定。若藏匿強盜等重罪犯,同犯者同罪;若藏匿輕罪犯,如小額偷盜,則罰銀。

本朝主流的還是儒家思想,儒家所倡導的“親親相隱”便是此題的關鍵,《論語》中曾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對待實際的情況,官員要綜合考慮情況再去判定,如是親屬間的藏匿,則會適當從輕發落,非親屬間的藏匿則按律執行。整體的要求就是既不違背法律,又兼顧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