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第 48 章 難得正常的考試(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8章 第 48 章 難得正常的考試
“這可是個好東西, 阿辭讓店裡趕緊擺出來。”馬上就要考試了,士子們這會買東西可不會管價格, 但凡有用的都會往多裡買。
“不等考完?”
“這抹茶僅是錦上添花,可沒有點石成金的奇效。”
終於到了考試這天,徐京墨他提著考籃走了過去,門口的將士一臉嚴肅,衙役們按著流程一個一個的登記、搜身、檢查考籃。
別覺得讀書人都會遵守紀律,為了前程,總有人會心存僥幸作弊。長年累月下來, 被查出的作弊方法也是五花八門的, 所以現在的鄉試搜身越來越嚴格了。因為檢查的仔細,所以耗時就久。
來參加鄉試的都已經得了秀才功名, 這些人的態度都還算好, 畢竟不能圖一時痛快得罪了未來的舉人老爺。
徐京墨的考籃比其他人明顯大了不少, 那吏胥看了他一眼,開啟考籃, 一樣一樣的檢視, 就連文房四寶等文具都查的非常仔細, 比如拔開筆帽檢查是否是鏤空的。
其實就是東西有點全, 並沒有違規的物件, 等吏胥檢查好以後, 徐京墨提起考籃, 與其他學子排成一行進到內室。由兩個搜檢人員會同時搜檢一名考生,他除了衣帽、鞋子由著他們檢查。
好不容易進到自己的號舍, 徐京墨心有餘悸地朝著四周看了看,這次總算不是臭號了!
拿出帕子擦拭了一下號舍,然後將東西分類安置好, 再將油布門簾掛好,不過此時無雨,他並未將簾子展開。
等他做好了準備,就回到位置上閉目養神,靜待發卷時。
今天是第一場,考四書五經。其中四書義題,一共三題,要求按照題目撰寫文章,每篇不得少於三百字。五經義題,一共四題,每篇不得少於四百字。
四書的第一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這句出自《孟子》,原話的意思是說只要人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各盡人倫之責,那麼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這題並不難,不過為了穩妥,徐京墨還是先打草稿再謄抄。答題的觀點不是一定要就事論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藉助時間、空間去闡釋。
孟子的這個論述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須知在如今這樣的社會,人們總是比鄰而居,一個村落或許都是同一個或者幾個姓氏的人,所以鄰裡之間大多沾親帶故。在這樣的一個小社會中,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尊親敬長,那麼小到家庭、大到鄰裡間一定是和睦的。
這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但是靜止卻不是絕對的。人口是會流動的,所以還要講求一個老無老以及人無老,幼之幼以及人無幼。血緣的羈絆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血緣的時候也要能夠推己及人,愛自己、愛他人。
四書的第二題: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這題出自《論語》,意指為君主辦事的人,應該先要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再去考慮個人的吃穿住行問題。
這要求已然是對聖人的要求,徐京墨自己並不認可,除特殊時期以外,違揹人性的要求最終一定會敗於人性。但是這是科考,聖人之言必是金科玉律,怎麼能寫相反的觀點呢。
這題的出發點之有一個,不是人的真善美,而是忠君。
為臣者,侍奉君主,要誠心誠意,此乃“禮”也。臣者,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在尚未做出成績前,豈可厚顏談酬勞。時人採買東西,都是看到東西,心中對東西的好壞做出評判而後再議價格。類比而後看,臣下尚無建樹,亦無功勞,豈可先言酬報。
四書的第三題: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一道取自《中庸》的題目,中庸的題目最好答,也最難答。
何為性之德,即人性之中固有的德行,《中庸》中的結論是“仁”和“智”,要有仁愛之心,也要有智慧去完善一切。何謂合內外之道,是說內在的德與外在的行為要結合,使得內外一致。
中庸講究的是不偏不倚,所以內也好、外也罷,都不是可以獨自存在的,相輔相成才是世人所應追求的。
徐京墨的延伸,談到了知行合一,這也是內外相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