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民生多艱(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河東岸,五水交匯,有一湖名金河泊。
泊岸邊的淺灘地勢平坦,雜草、灌木叢生,數尺高的沙棘、馬蓮……遍及河谷。
桓穆之時,匈奴作亂中州,晉室坐觀百姓沈溺而不拯救,美其名曰‘衣冠南渡’,晉大將軍劉琨屠戮忠良,致使幷州淪於敵手,百姓多逃亡至代國,代王安置於此屯墾。
至昭成時,代軍屢破高車、庫莫奚、鐵弗、沒歌,俘虜亦遷於此地屯墾,此為雲中舊民起源。
秦國滅代,雲中淪陷,鮮卑部族逃亡塞外,雲中百姓無處可逃,淪於敵手,近況已不可知。
但見田地荒蕪,一片蕭瑟,早已無當年萬人勞作、麥浪湧起、谷香芬芳的盛景。
不遠處的矮山上,隱隱綽綽,似有人穿行其間,再看,山間小樹光禿禿一片,只餘些許枯枝落葉七零八落,如同一個個孤零零的人兒。
山腳下盡是漏風漏雨的茅草屋,村落中不見人煙升起。
小山的背面,有片荒蕪的田地,田地裡,一位身軀佝僂、白髮蒼蒼、面容枯槁的老者帶著一男一女兩個半樁孩童,像是在搜尋什麼。
老者姓魏,小名三兒,祖籍上郡高奴,若是大漢帝國還在,憑藉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倒是有望做個羽林郎、期門郎。
但那時大漢已經亡了許多年,天下盡歸司馬氏,“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景象不可能再出現。
到了西晉末年,天下板蕩,賊寇橫行,胡虜侵擾中原,兼之水、旱、震、蝗、……災害頻發,又有皇后賈南風與諸王爭權,朝廷根本無暇賑濟,如此種種,魏三祖上由原本的殷實之家淪為流民,被迫逃亡至晉陽。
後來匈奴攻陷幷州,魏三祖父隨眾逃亡到代國境內善無縣,淪為鮮卑拓跋氏統治下的半農奴。
當時的代王拓跋猗盧威名遠播,但他為人殘暴,酷虐異常,是以胡漢百姓仍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直到拓跋什翼健即位,這一情況才有所好轉,其人衝幼之年遠赴鄴城為質,耳聞目睹石趙興衰,有所感悟,即位後遷徙百姓入雲中,分予田地,逐漸減少對百姓的盤剝。
為了避免被鮮卑人欺壓,晉朝遺民紛紛給自己改鮮卑姓,魏三父親也給自己改了個類鮮卑姓——花,說是類,其實不倫不類。
魏三,或者說花三便是生於建國元年(338年)。
昭成之後,百姓生活較之前有好轉,但是依舊被什六、什七的稅賦壓的喘不過氣,好在魏三繼承了父祖兩代人摸索出的莊稼手藝,能夠勉強度日。
近三十年過去,魏三已年近半百,他的生活閱歷越來越豐富,而與他生活在同一代人的人也大都逝去。
瘟疫、兵災、疾病、乏糧……,死字對於小民來說太過尋常,昭昭青史也不會記載他們的名字。
封建時代,‘民’只是一個符號!
是jiu菜!是野草!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樂。
‘民’只是王朝的見證者、旁觀者、受難者!
古代統治者常自稱代天牧民,‘牧’字意為管理,由此可知,百姓在統治者心中意味著什麼。
常言道,人生充滿起起伏伏,可這話放在魏三身上就不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