懾服部落頭人、悅服三萬將士之後。

拓跋珪順勢展開全軍選拔,剔除老弱、優中選優,組建起一支萬餘人的精騎,命名禁衛騎軍。

經過代北之戰,拓跋珪也意識到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差距,這一差距在組織能力、動員能力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遊牧民族並不適合中原王朝的繁雜軍制。

遊牧騎兵的優勢在於軍無輜重樵爨(cuan)之苦,輕行速捷,取資於敵,待敵疲憊,而後擊之。

此所以騎戰步常勝也!

拓跋珪在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錯誤後,精簡軍制,廢什伍制,採用《尚書.周書》中的軍職,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

漢官官職一應如舊。

禁衛騎軍不設將軍,以之前的禁中四校尉統領,其中全旭領四千人、莫題、賀蘭悅、庾業延各領兩千。

與此同時,追隨王帳遷徙雲中的部落有序向牛川匯聚……

六月二十日,拂曉時分,十萬人的遷徙隊伍分批次向雲中進發。

是時,牛羊百萬,車帳綿延三四十里。

二十一日,過南池。

二十三日,過諸聞澤(今岱海)。

二十五日,過參合徑,入雲中,至盛樂舊城。

盛樂,古稱成樂,前漢始置,初為定襄治所,後漢為雲中所轄。

魏黃初元年(220年),棄為荒蕪。

建國三年(338年),代王拓跋什翼犍於成樂舊址八里處營建城池,取名盛樂。

盛樂古城數年之前為秦軍墮毀,因此拓跋珪並沒有見到幼年記憶中的宮室樓閣,只見到斷壁頹垣、荒涼滿目。

進入雲中之後,拓跋珪先是派遣數路騎軍探查情況,確認秦軍離開雲中後,開始分徙部眾。

盛樂舊址,殘破城郭前。

拓跋珪召集朝廷重臣,宣諭詔命。

“王府左長史燕鳳,昭成舊臣,聲威著於四海,令其領王庭將士家眷及戰死將士家眷四萬人屯於舊都盛樂;

九原郡公拓拔儀,國之干城,令其領兩萬人徙中陵水以南;

南部大人長孫嵩,國族之表,令其領兩萬人徙荒幹水以北;

奮威將軍穆崇,世代忠良,令其領兩萬人徙白渠水與荒幹水之間;

汝四人職責有四安撫舊民,鑿渠引水,開墾田地,廣植宿麥,可得謹記?”

“臣等謹記王上教誨!”燕鳳四人踱步而出,齊聲受命。

盛樂一地無法負擔十萬人,為發展計,分散部眾也是必然。

如今正值仲夏時節,闢農田、翻秋地、引渠水都不算晚,若是夜以繼日奮戰,明年有望自給自足。

雲中發展農業的優勢有三點土地肥沃、河流不盡、耕牛眾多;劣勢也很明顯,農具稀少、麥種有缺。

自昭成建設農業以來,雲中夙以糜子為主,甚少種植宿麥,故而麥種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