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息眾課農(第2/2頁)
章節報錯
農具稀少也是不難理解,昭成之時,兵器甲冑、農具鐵器皆存放於雲中宮,秦國滅代以後,物資均為秦軍所掠。
緊接著,拓跋珪又語重心長告誡四人“雲中原住之民,皆先王之赤子,其先世自桓(拓跋猗迤)、穆(拓跋猗盧)以來世奉拓跋氏,爾等切勿殘掠、奪人妻女、侵人田地;
穆王之時,刑罰嚴峻,動輒處死,新舊猜疑,諸子迭相誅戮,終為反噬,宜引為誡;
凡道遇黎庶宜多加宣諭,示以王化,若有野民不附,宜三往勸之,不可不教而誅;
晉,外不能馭諸夷,內不修王道之政,胡虜(郝散)振臂一呼,天下俱反,苟延江南,亦以為誡;
昔聖人之言‘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先神元王亦有言‘抄掠邊民,百姓塗炭,非長計也’,此誠至理!”
雲中原住民大多是晉人之後,西晉末年,晉大將軍劉琨不能抵抗漢國,邊民或為抗擊匈奴而死,或為匈奴所掠,彼時,代國公拓跋猗盧任用衛操、莫含等晉人,招撫邊民,多有來投。
拓跋珪之言有四個核心,善待舊民、廢除掠人法、以寬治民、推行仁政。
此言一出,有人暗罵拓跋珪迂腐不堪,有人心中百感交集,有人胸懷壯烈。
人與人追求不同,看待事物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
燕鳳四人表情肅穆,聲音洪亮回道:“臣等謹遵王上教誨,不敢有違!”
“農人、百工皆為國家之本,應當賜予田地,借予耕牛,安撫其心,如此,陰山不能阻四方來投,大河不能絕黔首歸附,小邦之民翹首以盼,大國之民乘舟而來,王師所到之處,百姓簞食壺漿,妻之以女,奉之以衣,誠如是,四海承平之日不遠矣!青史昭昭,可傳爾名!”
回到幼年生活的地方,拓跋珪不禁湧起一股使命感,這是以往從來不曾有過的,只覺思潮騰湧,渾然不知所言。
“凡十五以上男子,墾無主荒地四十畝、女子墾無主荒地十五畝,以其所墾田地半數為永業田,但不準買賣,另外半數,年老身死收歸國家;舊民土地若有多餘,收歸國家所有,償其牛馬;民若有餘力,準其于山林險地開闢桑田、麻田,以二十畝為限;凡授田事,各人皆當認真核準;民有繳納稅賦、為國服役……義務,此令應當廣諭,鹹使耳聞”。
“鰥寡孤獨,廢疾者亦得有所養,戰死將士家眷由王庭為其墾半數田地,其子女若為男子,長成可入禁衛軍,若為女子,待嫁之日國家奉資以為嫁妝……”
“與民共苦,與民同憂,泰山猶可移,人心焉能不一?”
“……”
拓跋珪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有理想,有施政準則,有告誡,有期盼,有無產階級的思想光輝。
拓跋珪當然知道,這些祈盼不可能輕易實現,但這是一個志在問鼎天下的王的誓言。
一年不能實現,那就三年……三年不能實現,那就十年……十年不能實現,那就窮盡一生……
不需要與後來者相比,至少要向那些史書中的明君看齊,甚至超越他們……
白渠水畔,拓跋珪牽著拓拔儀、長孫嵩、穆崇的手,為三人踐行,聲情並茂“國家草創,情勢維艱,皇國興廢,惟賴諸君”。
“不使百姓安居樂業,無面目苟活世間!”
“不敢有負聖君之望!”
“吊死問生,與民同甘共苦,固臣之所願!”
三人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
史臣曰百代之季,代之復興,固有由矣!
——《魏書》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