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所謂民心(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建率先表態“烏丸部願追隨大王入雲中,轉為農戶”。
烏丸人自內遷至上谷郡,歷經百多年的漢化,早已不能適應關外苦寒之地風餐飲露、忍飢挨餓的生活,反倒是中原的農耕文明更令他們嚮往。
漢化就是這樣極端。
遊牧民族不漢化時可以與中原王朝抗衡,百萬人口的匈奴可以在強盛時對抗五千萬人口的大漢。
但農耕帝國的人口財富遠勝於遊牧民族,一旦帝國竭盡全力組建武裝,遊牧民族終究無法抗衡。
漢、隋、唐皆是如此。
全面漢化又等於腐化與喪失自我,錦衣玉食下的漢化貴族如同他們曾鄙夷的地主豪紳。
金、遼後期,貴族之腐朽不輸魏晉高門。
楊素、文天祥、宋濂三人皆曰“胡無百年之運!”
即此理也!
拓跋珪之言名為徵詢意見,實際上也是探查下手下人的想法,他可從沒想過讓萬餘帳落的烏丸部遊離在外。
以拓跋珪觀之,王建雖不堪大用卻也無甚野心,他決定先以高位恩養,而後伺機剝奪其部眾。
“臣願率領部眾在漠南牧馬,大王但有令至,即召部眾趕赴”拓拔遵恭身道。
拓跋珪微微頷首,面無表情,淡淡道“準”。
“臣願……”
“臣意……”
諸部頭人紛紛作出選擇。
南下雲中種田與留在漠南遊牧,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涉及意識形態上的思考,往更深說,代表著各部漢化程度的高低。
燕鳳統計出資料,呈給拓跋珪“稟王上,臣粗略得算,計有三萬帳隨王庭南下種田,兩萬五千帳留在漠南牧馬”。
鮮卑計數以帳落為單位,帳落人口不等,少則一人,多則四五人,並不能反映真實人口情況。
一帳代表一丁,因為只有成年男子才會分得屬於自己的帳落、草場、牛羊。
若以每帳三人來算,五萬五千帳即十六萬五千人,戰時可徵召勝兵五六萬。
由此可見,昭成之時號稱控弦之士四十萬並不是虛數,代國若是全民皆兵,大有可為。
拓跋珪沉默片刻,緩緩起身下令“孤意,於漠南置一都護府,設一都護,分兩萬五千帳為五部,下設五部帥、二十五千戶、二百五十名百戶,平時牧馬狩獵,為國家輸送馬匹,戰時隨軍出征”。
“宗室長者、略陽郡公拓拔遵佐命有功,加封其為漠南都護;加封奮武將軍長孫肥為都護府副都護;遷郎中令許謙為都護府長史……以拓跋乞羅、拓跋建、長孫犍、來初真、苟烏提為五部帥……千戶百戶由都護府自行任命!”
王庭遷回北都,漠南自然需要設定新的統治機構統領,拓跋珪遂採用漢宣帝時“撫慰諸藩,輯寧外寇”的都護府。
大唐六大都護府遠播華夏雄威,乃是拓跋珪畢生所向。
高車、柔然、庫莫奚、契丹、破落那(大宛)……必須沐浴在華夏文明的聖光下。
部帥以上,皆是選用德高望重、忠勇可嘉的宗族、國族、元從,這些人與拓跋珪利益一致,不虞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