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四傑二獒(第1/2頁)
章節報錯
六月末,魏國夏收進入尾聲。
滴雨未見,乾旱的情形仍未得到緩解,新修的溝渠終究無法覆蓋全部田地,糧食不可避免的減產。
據張恂等人呈上的奏報,冬麥減產兩到三成不等,朝廷預估,夏收成果應該在三十萬斛左右。
斛同石,一斛十鬥,三十萬斛聽起來不少,實際上並不算寬裕,朝廷抽走五六成的賦稅,剩下分到雲中屯墾百姓手中的部分,只能勉強維持全家性命。
不怪魏王不恤民,只怪現實太殘酷。
儘管夏收沒有結束,但魏國戰爭機器已經開始轉動,魏王傳令漠南、代郡、雲中三地統計成丁。
“凡十五以上、四十五以下無疾男子,一律編入丁冊;未成丁年過十五,由鄉薔夫(或部帥)考核,錄入丁冊。
今後,若遇戰事,按戶抽丁。”
相當於是正式的部落兵制度。
部落兵的作戰目標十分明確,掠奪男女生口、牛羊馬匹;凡出征,弓馬皆是自備,戰後根據斬獲分發戰利。
另一邊,拓跋珪授命庾嶽、賀蘭悅、李慄赴三地選拔勇猛敢戰之士,填補禁衛軍空缺,選拔標準有三:膂力大、善騎射、武藝好,除此之外,不限種族、身份,遴選範圍擴大到軍器監勞作的柔然奴隸。
東方的大燕已經注意到了魏國,魏燕之間,必有一戰,留給拓跋珪的已經時間不多了,因此,魏國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有制度都要向軍事方面靠攏。
……
七月初,外出遴選勇士的庾嶽三人相繼歸來,萬人禁衛軍完成重建,緊接著,魏王於盛樂王庭召開御前會議。
經過半月醞釀,文武群臣多次議論,朝廷初步擬定軍改方略。
先是燕鳳宣讀三地呈報上來的成丁。
“雲中郡計有成丁兩萬一千二十一人,禁衛軍一萬;代郡成丁兩萬三千一百,鎮戍兵三千;漠南成丁兩萬一千四百七十,鎮戍兵五千”。
拓跋珪接過丁冊,默默計算一下,成丁大約六萬五千,常備兵一萬八千。五丁抽一,再輔以部分常備兵,差不多可以組建起東征軍。
燕鳳說完退下,拓拔儀踱步而出,眉色飛舞,神采奕奕:“按照之前軍議,禁衛軍引入考校,上格者為羽林,次格者為虎賁,下格者為直從”。
“禁衛軍下,設直勤(宗室)、羽林、虎賁、直從四軍。
直勤軍錄入宗室、國族、戰功卓著者,滿編一千人。羽林、虎賁、直從三軍,以考核結果為準,滿編三千人。
此四軍,平時護衛御前,戰時擔任大中軍,決死突擊。”
“凡有缺,鎮戍兵、部落兵補直從、直從補虎賁、虎賁補羽林。
每年七月舉行考校,羽林考核不合格者,降虎賁,虎賁考核不合格者,降直從;直從考核不合格者,除軍籍,貶為部落兵”。
整軍規模不大,大致為兩條:編丁、擢升,但王建等首次聽聞的將領,不免在心中感慨,魏王時時不忘強本弱枝。
當下魏國沒有能力組織起數萬大軍,拓跋珪只能透過選拔精兵來強化武備,他寧願削弱鎮戍兵戰鬥力,也要牢牢掌握魏國最精銳的一萬人。
此番整頓,同樣釐清了士卒等級,直勤、羽林、虎賁、直從、鎮戍兵層層分明,構築一條升遷通道。
等級不同,待遇不同。
拓跋珪放下丁冊,沒有出言,拓拔儀見狀,彙報起具體細節,也為一眾統軍將領解答疑惑。
“九原公只說了補缺之序,卻未言明升遷之法,若是上軍滿員,下軍兒郎立下功勞,又待如何?”
拓拔儀回首輕瞟提出疑問的王建一眼,肅容答道:“部落兵、鎮戍兵斬五級,可升直從;直從斬二十級,可升虎賁;虎賁斬五十級,可升羽林;羽林斬百級,可升直勤!
擄一壯年男女,同二斬首。”
此言,等於宣告了魏軍在塞外作戰的基調,擄為主,斬為輔,並且這個升遷標準,不算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