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清掃戰場的魏軍押解一萬八千名俘虜抵達行在——平城。

平城,西漢初置,為雁門郡東部都尉治,拓跋猗盧之時,定為代國南都。儘管平城是代國的南都,但歷代代王都不重視城池興建,因此如今平城城垣呈現的是一種古舊狀態,青苔、野草隨處可見。

防禦能力更是遠不及中原塢堡。

當然,拓跋珪不會在意這些,平城東南西北四方都是魏國控制,不需要擔心外敵入侵。

南方劉顯的威脅基本解除,拓跋窟咄已經無用;中原大地戰火紛飛,無人西顧;西有大河、北有陰山,如此一來,魏國也無需擔心鐵弗、賀蘭二部。

至此,大魏外患基本消弭,可以心無旁騖地走上擴張的快車道。

對於俘虜計程車卒,拓跋珪沒有大肆殺戮,只斬殺了百夫長以上三百人,其餘士卒由拓跋虔、獨孤信負責收編整頓。

獨孤信作為獨孤部最傑出的部落首領,受人擁戴,威望甚高,當他告訴俘虜,魏王納獨孤芷為妃之後,獨孤部本部被俘的將士都表示了歸順。

至於一干附從、山胡,根本沒有選擇,到哪都是炮灰。

雁門關前馬邑川,三座互為犄角的塢堡正在緩緩築起,施工者是俘虜與徵召的代郡平民,共計三萬人。

由於武周塞距離雁門關太遠,無法抵禦劉顯的騷擾,拓跋珪開始下令築造這座軍事要塞,目的是為了鎖住劉顯北上的道路,卡住對方咽喉。

但凡劉顯有異動,武周塞、平城、桑乾川的騎兵便可朝發夕至。

……

平城城外,魏軍軍營轅門處。

數十名部落首領聚集於此,或披髮左衽、或辮髮縈後、或華夏衣冠。

他們都是代郡胡漢豪酋,受拓跋珪傳召而來,劉顯六萬大軍一朝兵敗,再無人敢興兵抗拒魏軍。

漫長的等待令諸部首領耐心盡失,但沒有人敢表露出不滿,這是戰敗者理所應當的待遇。

“大王有令,宣姬雄、衛觀、須卜思恭一十五人……入營見駕!”

良久之後,營門開啟,一名面色平淡的文士向眾人宣諭。

諸部首領聞聲不敢怠慢,垂下頭顱,亦步亦趨跟在文士身後。

沿途巡邏的軍士見到衣裝華麗的部落首領魚貫入營,放肆大笑,極進嘲諷。

沒有人抬頭回應戰勝者,他們頭顱垂得更低,一直到中軍大帳外,跪伏於地。

“代人姬雄、代人衛觀、代人須卜思恭……叩見大王!”

“大王,姬雄等一十五人已經帶到!”文士入帳,輕聲稟報。

“宣!”拓跋珪坐在上方,淡淡道。

侍從掀起帳簾,帳外跪伏的一十五人垂首步入殿中,莫敢仰視。

拓跋珪以不到三萬兵力大破劉顯六萬大軍,令諸部首領無比畏懼,須知,他才十四歲,如果不出意外,他的成就一定會超越戰無不勝的“猗盧汗”。

沒有人有勇氣對一位正在邁向鼎盛的王者不敬。

“代人姬雄,舉一千五百戶拜見大王!”

“代人須卜思恭,舉一千九百帳拜見大王!”

“……”

諸部首領紛紛遞上準備好的降表。

文士上前收起一十五張絹布,呈給拓跋珪。

拓跋珪沒有接降表,指著文士:“梁眷,為孤介紹下諸位首領!”

沒錯,文士正是劉顯的謀士梁眷,南池之戰被魏軍俘虜,此人雖無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有百里之才。

苦於文士匱乏,拓跋珪便沒有殺他,留在身側聽用。

“姬雄,樓煩侯姬澹之後!”

“衛觀,定襄侯衛操之後!”

“須卜思恭,匈奴單于須卜當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