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順,受封南安公,拓跋珪對他印象極差,蓋因此人行為輕浮,以往議事,群臣皆是恭敬嚴肅,唯獨拓跋順咳唾任情。

往小了說是不講衛生,可以一笑而過;若往大了說,是不敬法度,不敬拓跋珪的權威;拓跋珪元從大將李慄也是如此,總之朝臣道德修養,亟待加強。

“夏”,本來是個很不錯的國號,但經過拓跋順一番曲解,廢了個徹徹底底。

拓跋珪沒有過多表示,穩坐釣魚臺,國號在他心中早已定下,朝堂之上也已安排好發言人,所謂朝會,只不過走個過場,拓跋珪只需要效仿始皇帝,冷眼旁觀,最終定奪即可。

穆崇反駁道“若說大,莫不如以“元”為國號。《易經》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應當以“周”為國號,三代以來,沒有哪個朝代比周的國運長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聞言,拓跋珪喟嘆一聲,或許是宗周的國運太過長久,破壞了周的運勢,後世兩個周王朝都令人扼腕嘆息。

武帝宇文邕、世宗郭榮,二人有著太多的相同點,同樣雄才大略,同樣開疆拓土,同樣英年早逝,同樣死於北伐途中,同樣為下一個王朝做了嫁衣。

真正的出師未捷身先死!

想到兩個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拓跋珪唏噓不已,此時朝堂之上的氣氛愈加熱烈,朝臣們對於議定新國號非常熱衷,之前附和拓拔遵的朝臣也加入討論。

“周朝國運雖久,卻不如漢朝武功強盛,應當以漢為國號,再造強漢”。

“不可,我國稱漢不倫不類,徒惹人譏笑”。

“劉淵、李壽可以稱漢,我朝自然也可以稱漢”。

有人另闢蹊徑“如今諸侯國號只剩韓、楚,不如以韓為國號”。

眼見朝臣越說越離譜,拓跋珪打斷議論“韓,彈丸小國,不配作為我國的國號”。

朝臣的腦回路令拓跋珪不斷直呼好傢伙,大夏、大元、大周、大漢,大韓全部冒頭,好在沒有出現大明、大清。

“諸位臣工的建議,孤已經全數記下,然而國號關乎國運,包含著大道奧妙,不能夠不慎重!”

“還有誰有想法,一併道來”拓跋珪霸氣側漏。

安排好的重頭戲來臨,燕鳳踱步而出“應當以“魏”為國號!夫魏者!中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

所謂“革命之徵驗”指的是曹魏代漢,而“利見之玄符”是指漢代廣為流傳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公孫述、袁術、曹丕、司馬昭、王浚等人有不同解釋……相較而言,曹魏的解釋比較有說服力‘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故魏當代漢’。

當然,讖語就是讖語,本質上是出於政治目的散播的謠言,什麼亡秦者胡,劉秀當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通通不足為信。

“代漢者當塗高”,堂上之人基本都聽說過,以魏為國號,對內可以昭告正統,撫慰漢地;對外可以貶抑敵國。

沒有過多的反對,在和諧的稱頌聲中,拓跋珪宣佈改代為魏。

至於其他,諸如官制、爵品、律令、音樂等等,拓跋珪提都沒有提。

四個字,無人可用。

……

元遵,昭成之孫,少而壯勇,不拘小節。

——《魏書》卷三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