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時代變遷(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次起義歷時四年才被鎮壓,鑑於此,太子洗馬江統認為戎狄亂華,宜早絕其原,於元康九年作《徙戎論》,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備,御之有常。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
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蓋權宜之計。今已受其敝矣。
夫關中,帝王所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候隙乘便,輒為橫逆。此必然之勢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人戶為仇讎之際,徙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諸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幷州諸胡,建安中聽其散居六郡,今為五部,戶至數萬。正始中,毋丘儉討句驪,徙其餘種於滎陽,部戶亦以千計,並皆驍勇便利。
夫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此等皆宜申諭發遣,還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國,於計為長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時距離郭欽上書已經過去了十八年,胡虜經過一代人的繁衍,愈加勢大,皇后賈南風面對各地虎視眈眈的藩王自顧不暇,江充的上書只得到了三個字,不能用。
何為不能用?
知其言在理而不能用!
作為秦漢之後第三個大一統王朝,西晉本不該如此闇弱,但它的政治生態決定了它的上限。
一句話,貴族爭權,流民造反,胡人乘虛而入。
所謂胡人,事實上除部分鮮卑外都是西晉的少民,其中氐人、賨人漢化最深,羌人、匈奴次之,羯族等一干雜胡地位最低,常常被販賣為農奴。
就在江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成為皇漢指導思想的同年,八王之亂進入第二階段。
與此同時,流民起義愈演愈烈,永寧元年十月,略陽巴氐人李特、李雄領導秦州、雍州六郡流民在益州起義。當時關中大旱,饑民遍地,六郡漢、氐、羌、賨十餘萬人經漢川流入巴蜀地區就食,益州官府逼迫流民返鄉,激起民變,流民憤擊晉軍,攻佔廣漢,兵圍成都。特與蜀人約法三章,賑濟貧民,得到益州上下廣泛支援,後李特之子建立成國。
西晉八王之亂進入中期階段,各王紛紛召引胡人,匈奴人劉淵趁機建國,張昌,公師藩、汲桑、劉伯根,先後起義,淮河以北,一片糜爛之勢。
永嘉元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但此時的他已經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於是假借征討漢國之名率行臺奔逃。
不久,晉軍為漢將石勒所破,全軍覆沒,洛陽城陷,秦王司馬鄴於長安即大位,五年後,西晉滅亡。
而這一時期,鮮卑慕容氏、拓跋氏、段氏、宇文氏都在假裝大晉忠臣,暗中推波助瀾。
西晉亡,匈奴起;匈奴衰,羯趙起;羯趙亂,慕容興;慕容亂,前秦興;前秦亡,北境亂。
五胡亂華,確實是民族融合的過程,血淚不可描述,但,這就是歷史。
造成這一血淚史的又豈是牛晉一朝?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收回飄遠的思緒,拓跋珪目視拓跋觚,鄭重道“觚弟,這些都是漢地邊民,包含士人、百工、農人,我將他們都交給你了,三月後,我要在他們身上看到詩書中的漢家風采,你可能做到?”
“臣弟必竭盡全力”!
“善!”
……
自秦漢以降歷朝歷代,皆視百工為賤業,獨太祖不以為然,選用隸臣,屢制軍國利器,民間亦多有受慧。
——《魏書》帝紀一.太祖本紀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