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功成身退(第1/5頁)
章節報錯
盛長柏拜相之後,要做的事,首先就是構築北疆的防禦線。
做這些事情,主要是為了後人考慮,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世。
大周目前經過勵精圖治,國力鼎盛,已經中興。
遼國政府腐朽,國內內亂不止,局勢混亂不堪。
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敵弱我強的局面,其實不大需要防線,只靠基本的地形天險,就足夠防禦北方。
但是現在不需要,不代表以後不需要。
草原遊牧民族,一直都是起起落落,總有種族沒落,也總會有種族崛起。
但不管是哪個部落崛起,強大起來的草原民族,無一不覬覦中原肥沃的土地。
像秦始皇一樣修建長城,修駐北疆防線,抵禦遊牧民族入侵中原。
才是真正可以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
現在大周欺負一下沒落的契丹,其實解決不了邊患。
只會為另外的草原民族崛起,創造更好的崛起環境。
壓制著契丹,逼迫著契丹向北發展。讓契丹去壓榨草原上其他民族。
北方也許還能太平的長久一些。
大周是可以繼續北伐,確實有實力佔領更北部的草原,漠南,漠北。
對契丹亡國滅種可能有難度,但把契丹往北趕幾百裡不難。
但是以漢人為主的大周朝,其實不具備佔領草原的能力。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草原只意味著貧瘠,不適合耕種。
勞師遠征,後勤線太長,花費大代價佔據下來草原,也沒有開發的能力,得不到應得的利益。
國家雖大,好戰比亡。
打西夏,徵遼國,其實都是在為大周的財政減負。
所以盛長柏才會支援,沒有利益的戰爭,不要說盛長柏不支援。
滿朝堂也就只有一心,想要比肩唐宗漢武的皇帝,為了名聲,有開拓的想法,但也不堅定。
要移民實邊,要修卡築城,要派軍駐守。
農耕民族在草原沒有生產能力。
想要控制草原,都要靠中原的輸血,任何措施都是要付出大代價。
就算盛長柏知道草原有不少的資源,
不是隻有牛羊和草藥,更有不少的能源和礦產資源。
也沒有什麼用,因為生產力有限的原因。
大周境內的礦產資源,除了可以做貨幣的金銀銅算是稀缺之外。
其他方面的資源,對於朝廷來說,其實完全夠用。
草原是上有煤和鐵,也確實有一部分礦容易開採。
但是考慮一下運輸問題,成本上也不比大周境內的礦產有優勢。
解決了西北,北疆的邊患,大周不太平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