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秦州軍州事盛長柏開疆拓土,揚我國威…擢為通奉大夫,中書舍人。”

也是等到了入冬,盛長柏的調令才下來。

雖然皇帝改革了官制,但是大周的官職,還是有一些繁瑣。

還是職官和差遣的構成,到了高官級別的更是會有館職的帖職,作為文學榮譽頭銜,朝廷也給多發一些補貼。

盛長柏現在品級是正四品,差遣的話是中書舍人。

這份工作其實算是皇帝的秘書。

負責幫皇帝寫聖旨,起草制敕,除了撰述王命之外,還擔任修撰準則、編修典籍、典掌推舉等等職責。

這個位置還是不錯的,畢竟要幫皇帝起草聖旨。

就必須的經常跟在皇帝身份,也就有機會能影響到皇帝。

屬於大周的侍從官之列,也屬於大周的“兩制”之內,以後大周再有什麼需要“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的事情,盛長柏也有了資格發表自己的意見。

大周朝兩制的稱謂,來源於內外製與帖職中待制的稱謂。

前者指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知制誥。

後者指貼職中的待制以上直至學士、大學士。

最低標準的話,其實就是盛長柏的這個正四品中書舍人。

這批人,也就是大周的宰相候補。

盛長柏如果不是本身的差遣中書舍人差遣,就帶有待制職責的話,其實也會一個侍制的帖職。

封賞下來之後,朝廷設定的新復之地的經略安撫使也到了西北。

兩個人迅速交接了之後,盛長柏就開始收拾東西回汴梁。

盛長柏在西北的收穫已經足夠。

這一仗打下來,已經證明了大周其實已經有滅國西夏的能力。

如果大周的物資充沛,經濟支撐的住,遼國也不摻和的話。

就是這一次,起碼也可以去西夏的半壁江山。

所以現在大周的重點,無疑還是發展自身,積蓄內力。

有了足夠的物資,訓練出足夠的精兵強將,有能力在攻略西夏的時候,抵擋住遼國。

就可以收回橫山防線,解決掉西北的掣肘。

沒有了西北的掣肘,單獨面對遼國。

大周也就有了和遼國契丹公平對線,收回燕雲的機會。

盛長柏回汴梁的時候,已經比顧廷燁帶大軍班師回朝晚了很多。

沒趕上大軍勝利回朝的熱鬧,盛長柏回汴梁多少有一些悄無聲息。

外官回京之後,其實還不能直接回自己家。

先去皇城找皇帝報了道,盛長柏才回了盛宅。

“父親,母親,我回來了。”

幾年時間過去,盛紘和王若弗的變化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