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李秀英教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鄭長生入了鄭氏族譜宗碟,李秀英如願以償的獲得了菜地。
儘管只有幾分地,可是土地卻非常的肥沃,原來這裡是一片水窪淺灘。
水乾涸了之後,淤泥曬乾,土翻一下就可以種東西。
不用上肥料,菠薐菜、韭菜等時令菜蔬只要種下去就蹭蹭的長。
李秀英每天都揹著手去菜地看一下自家的菜,就像是大將軍檢閱自己計程車兵似的。
蔬菜一天一個樣,昨天的還是剛出土的苗,今天就已經竄的老高了。
就跟兒子一樣,鄭長生也是一天一個樣。
現在已經能夠滿地跑了,而且說話賊順溜,雖然爬高竄低的整天弄的跟泥猴一般,但是很懂事,見了村裡的大人先稱呼在說話。
人家對兒子大加讚揚,這讓李秀英非常的自豪,老孃教出來的兒子就是行。
看著兒子茁壯的成長,她很欣慰,覺得吃在多的苦都值得。
尼采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生活哪怕是悽苦的,可是奔著目標走總是有希望的。
兒子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的一切,她就是為了兒子活著的,只要兒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她什麼都無所謂。
......
連月來,李秀英的面偶已經成了集市上的一景了。
當然也有跟風製作的,但是她的名頭已經打出去了,而且製作精美,她要是不賣完,別家就開不了張。
賣的人多了,這就產生了競爭,這是規律。
有了競爭那價格自然而然的就降下來了,這也是規律。
現在家裡的餘錢已經有十幾貫之多,已經是一筆鉅款了。
一萬多錢是個什麼概念?這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的,底層窮苦百姓來說,已經算是大富之家了。
每天李秀英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數錢,而鄭長生則是蹲在旁邊陪同母親數錢。
一枚一枚的拿在手心裡用麻布小心的擦拭乾淨,扔進錢袋裡,發出叮噹一聲脆響。
這個時候的鄭長生是安靜的,李秀英是滿足的。
倉裡有糧,口袋有錢,兒子聰慧,夫復何求啊?她臉上泛起幸福的微笑。
“孃親,這四個字是洪武通寶。”
鄭長生小手挨個的指著銅錢上的字奶聲奶氣的道。
李秀英愣了一下,隨即喜上眉梢:“我兒識得銅錢上的字?”
“嗯,聽孃親說過幾遍,孩兒就記下了。”
這個訊息如同炸雷一般的把李秀英轟的七葷八素。
難道我兒是天才?僅憑我說幾遍他就能識得?
也不怪李秀英驚訝,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愚昧,斗大的字不認識一升,扁擔倒了不知道是個一,當然這也跟封建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統治者都希望治下之民傻不拉幾的安守在土地上耕作,有哪個統治者希望民智大開,可以和他們的皇權神授理念做鬥爭?
他們只需要少數精英讀書人鞏固統治就夠了,農民嘛,還是老老實實的在地裡幹活來的輕省。
這個時代,尤其是剛經歷過元末的動亂,能讀書識字的人還真心的不多,要不是家中富裕的,誰家能供養的起一個學子啊。
別的不說,就光是蒙學的費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擔的,就更不用提消耗很大的筆墨紙硯了。
上學說白了就是一個耗錢的事情,對於剛能溫飽的窮苦百姓來說,這就是可望不可及的。
明朝立國之初,非常重視文教。
在全國各地的府、州、縣設定縣學,又在防衛區設衛學,在鄉村設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