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禍起(第2/2頁)
章節報錯
兩個時辰後,光化城。
光化城東有幾座聯排大院,進出者多為老弱婦孺,每人手頭都有活計,忙碌,井然有序。
慈幼局乃朝廷所立,旨在贍養孤寡,撫養幼童。是朝廷正式的職能單位,在京有慈幼司,設從四品提常慈幼,歸戶部所屬。在地方有慈幼局,從八品到正七品不等,與地方官制分離。
換言之,凡入慈幼局的官吏只能在慈幼司升遷折貶。
楊彥全與門內小吏稟明來意,不多時小吏引楊彥全入院。
一面之緣不足道,但也是楊彥全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以楊彥全所處的階層而言:他這兩年圍的人脈不足以平息此次禍事,是生是死還得看夏慈掌。
大不了給個騷娘們當兩年駢頭,等她玩膩了也就罷了。
楊彥全正襟危坐在院中石墩上,腦中思緒亂飛,忽聞堂下傳來稚子讀書聲,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楊彥全一時間被這朗朗書聲所吸引,不知不覺聽了進去,搜腸刮肚的去思索文中經典出處,漸而平復焦急的心情。
“兄臺,可曾聽過此文?”
廊下走出一人,著深藍士子長服,頭戴玉簪,手持書卷,眉清目秀,溫婉如玉。
“未曾,我在慈幼局之時傳千字文以啟蒙,此文簡潔通達,引經據典,是為上流。”楊彥全起身向士子一拜。
士子回禮:“關於此文還有個趣事。”
“呃,願聞其詳。”楊彥全心思被打擾,本無意聽什麼趣聞,但不好沒了禮節。
“此文出於淳佑十年的一場宴會。
時有兩浙大儒鄭霖,為人剛正純良,不與屑小同流合汙,在地方任職屢立功勳,二十載造橋為民,卻遭奸人陷害,汙衊其屯糧圖謀不軌,登臺橋這一利國利民的與世壯舉反倒成了奸人攻訐忠良的把柄,官家被奸人矇騙,雷霆震動要處死鄭霖。
值此危難之際,鄭霖有一位忘年交乃四明的王應鱗,此人淳佑元年中第,當年的主考官正是全相爺,應鱗兄憑藉這份師生情誼給全相爺去書陳情。
全相爺查明真偽後上書為鄭霖作保,官家這才放了鄭大儒一條生路。
同年全相爺大壽,應鱗兄獻《三字經》,全相爺大喜,立刻推廣到各州府慈幼局,方有了今日孩童頌讀之佳文。”
“全相爺明察秋毫,王先生也有大儒之姿啊。”楊彥全嘆了一聲,繼而說道:“兄臺也是慶元府人氏?”
楊彥全察言觀色的本事不差,士子說到四明二字尤為自豪,且張口閉口應鱗兄,想來也與王應鱗相熟。
“兄臺真乃妙人,小弟鄞縣史潤見過兄臺。”史潤,字伯玉,年十七,太學生。
“光化楊彥全。”
楊彥全一聽是四明史氏立馬來了精神,當然這是面色如常的回應。
四明史家,一門三宰相,史浩、史彌遠以及如今的右相史嵩之。
雖說倒史案對史家打擊沉重,但全相爺力挺史嵩之,從京湖處置使、參政知事到如今的位置,史家復興矣。
“聽差人說兄臺尋我母親有要事,不知是何事?”
嗯?母親!這騷娘們……不對,夏慈掌竟是史家的人!
(本章完)
喜歡扶宋從皇帝住我家開始請大家收藏:()扶宋從皇帝住我家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