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于志寧,孟攸心中僅有的,只是感激,是拿他當父親一樣的看待。

“好了,你先去散步這篇文章吧,為師這幾日要去會友,半個月後,陪為師去一趟長安!”于志寧滿意的點了點頭,一向意不外漏的于志寧,這次也是沒能忍住。

孟攸拿著文章去印刷,然後將其散佈出去,作為于志寧的門生,他有的是渠道。

當然,這些都是于志寧的渠道,有了于志寧的授權,他自然可以盡情的使用。

而於志寧自身,則是悄悄的離開了家,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又去見了誰?

……

近期的大唐並不平靜,先是皇帝毫無徵兆的罪己詔,爾後又是皇帝欲修建南北二都,打算天子守邊關的訊息。

一件接著一件,猶如浪潮一般的猛撲過來,令人應不暇接。

百姓的心中開始有了一絲絲的動盪,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引導,這個時候百姓也開始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

可是想來想去,他們仍舊沒有想出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自己有對皇帝不尊敬嗎?對皇帝的信仰有所減少了嗎?

沒有……

一如既往的尊敬,信仰還是依舊,他們都知道,現在的美好生活,那是皇帝努力執政,廣施仁政所帶來的。

他們對於皇帝,沒有任何的不滿,就如同孟攸對於志寧那般,有的是無盡的感激。

自己沒有響應號召嗎?

沒有……

但問題在於,自己在這裡生活的很好,而且這是移民,不是其他的時候,更不是那些危難時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們會響應的。

就像朝廷鼓勵他們種植一些新的物種,交替種植之類的,他們雖然心有疑惑,但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了。

每年的徵兵,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當兵,掙錢也好,效忠皇帝也好,至少參軍的思想是積極的。

他們到底錯在哪裡?他們不明白。

可皇帝的罪己詔就在那裡擺著,他們沒有做錯,皇帝又為何會替天下蒼生承擔了這個錯誤?甚至到了要下罪己詔這種嚴重的程度,到了要天子守邊關的嚴重程度?

所有人都在反思著,可是這種反思卻又如同那些無頭蒼蠅一般,根本就找不到重點,找不到原因。

整個社會都是暈暈乎乎的,上下充斥著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總之就是很不好,很不爽。

……

“告全體同胞書?哪來的?”馬周愣了下,大眼掃了下內容,很中肯,語氣也很直接,針針見血。

每天,內閣大臣們都會碰面好幾次,相互通報著各自知道的情況,相互商議著對策。

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去偷懶,去鬆懈。

這封文書的出現,也讓眾人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可問題在於,這封文書中充滿了儒生的味道。

儒門,皇帝很不喜歡,連帶著的,大臣們也不敢表露出這些方面的東西,底下的官員們,對此自然也只能棄而遠之。

況且現在的發展情況,也印證了這個思路是正確的,離開了儒門,大唐可以變的更好,可以進步的更快。

“高陵縣送來的,前中書侍郎,中書舍人于志寧的學生孟攸在散步這篇文章,被高陵縣令扣了下來,直接送到了雍州府,承範就給送了過來。”房玄齡介紹了下。

承範是李道宗的字,李道宗是雍州治中,高陵縣是雍州下屬的一個縣,訊息自然是從那裡傳來的。

“于志寧呢?”馬周又問了下,這篇文章肯定出自於志寧之手。

“孟攸說去會友了,最遲半月,他就會來長安。”房玄齡繼續說著:“現在的問題在於,于志寧這篇文章,針針見血,句句直指問題的源頭,先前我們都覺得這件事情有些不對,有種有力使不上的感覺,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老夫算是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裡,但明白歸明白,咱們該怎麼辦?對於這篇文章,是封殺?還是坐視不管?”

房玄齡很猶豫,很糾結,將這篇文章送出去,可以立即解決當下的問題,可是儒氣太重,萬一要是讓儒門看到了希望,瘋狂的撲過來,朝廷還要想辦法去解決,這不是個容易事,有利有弊,他也不好抉擇。

“先坐視不管,任其發展,另外要密切關注儒門的動向,還要派人去找于志寧,越快越好!”馬周想了下,接連說出幾個建議。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