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番外:常氏東珠重歸、明珠歸還,牽引往後歲月(第1/4頁)
章節報錯
11 番外:常氏東珠重歸、明珠歸還,牽引往後歲月
◎南夫人只答:“如今的純妃太像小姐了!我寧願陪她度過難關。哪怕自己不得善報,也不想再弄丟小姐一次。”;“稟國公爺,京城來人啦。陛下派的◎
繼元八年未出十五,宮內傳旨。純妃胎像不穩,需經驗豐富的南夫人陪産。
南夫人原本稱病推了一次,後宮裡隨著純妃的尚姑姑親傳純妃旨意,只一句話悄附在南夫人耳邊說的,並無第三人知。南夫人聽後即刻起身,隨轎進宮,所用物件一概未拿。其後再未出宮,直至純貴妃平安誕下皇子。
期間雁南大人生怕降生不順,遷怒沐秋,幾次找機會勸解尋沐秋出來,沐秋均推拒。雁南問:“你與純妃娘娘不是不睦嗎?從前都是演給旁人看的?”
南夫人只答:“是真的。可如今的純妃太像小姐了!我寧願陪她度過難關。哪怕自己不得善報,也不想再弄丟小姐一次。”說完那行清淚又滑下臉龐。
從此雁南再不過問。
繼元八年二月十八,純妃誕下皇七子。
皇子誕生後便送至慈安宮親由太後撫養,純妃依舊閉門不出。
直至秋日純妃陪著太後去了京郊朧明庵請願,南夫人亦是陪侍在側,傳聞為討太後歡心,南夫人在京郊移種百畝萬壽菊,盛況美豔。再回宮時,純妃亦康複如初,脾性比之才入宮之時更加溫順。聽聞夜間無人處,便稱皇上為夫君。皇上也頭次帶著妃嬪入承元殿內。
太後白日撫養幼子逗趣之餘,又見純妃乖覺日日請安於前,忽得準予皇上再行冊封。
得了太後懿旨,即刻宣禮部安排吉日。
雁南也因日前伴駕有功,於仕途停滯幾年之後再得晉封,一躍成為禦前侍衛統領。都知這除非陛下親屬,必是極其親近之人。甚至整個宮廷侍衛盡歸統率。在中宮之處特開個院賜給雁南夫婦,讓他們能時常團聚。連上西知都忍不住同雁南道喜,臨走還不忘調笑,“雁南兄兼得了。”
繼元八年九月十七,純妃冊封為貴妃,禮部登記造冊,授金冊金印。陛下特旨:攝六宮事宜。位同副後。
至此常氏終掌後宮。
永安國公爺立於城頭眺望遠方。
一小兵自下跑上城樓:“稟國公爺,京城來人啦。陛下派的傳信使,請您回府。”
永安國公爺沉下臉來,不善的說:“哼,又相中我常家誰了。”
小兵說:“這次不大一樣,來的這幾位都帶著大兜帽,捂得嚴實。面上竟還罩著黑紗。顯是不想叫人發現身份。”
“報國公爺。”一聲高呼,另一人跑上急道:“來的信使,在咱們府中自裁了。幾十人同時,好駭人。”
國公爺略有驚異,心道:這般死侍而來,難不成要同南國開戰嗎?
“還餘下一人。似也有些嚇到一般。”
“去瞧瞧吧。”國公爺安排城樓眾人後才行回府。
進到院中,血跡明晰。四散各處,還有幾道明顯拖走的血痕。帥府府丁才叫一聲,還未等說話,便被國公爺抬手製止。
國公爺目光全被院中女子吸引。雖隱在兜帽之中,卻是有種莫名熟悉之感。
“信使隨我來。”
進到書房中,見信使無措。國公爺問:“旨呢?口諭?”
信使忙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遞了過去。
國公爺接過,仍是打量。還未開信便說:“若是沒領死命,便喝口茶壓壓驚。”見信使只坐下未喝,只以為怕現了容貌不想喝罷了。
走開兩步再瞧手中書信,上寫:伯謙親啟。
信口被粘死,只得從上撕開。
內裡三張信紙折在一起。
第一張皇帝筆跡,上寫:
不知伯謙兄安好?
久未如此稱呼。還真恍如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