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書院的出題較之其他的題目來說更加的靈活,而且深度要大了幾個檔次。

這第二題雖然出於尋常所必須要學的《詩經》之中,但是每題目都含著出題人對於考生的考驗。

立足點在於國家,便是為了瞭解考生對於大燕的眼光與思考,絕非照搬書本可以答出。

哪怕靠著左拼又湊的來自各經典著作的文字可以答完一份卷,看似引經據典,氣勢十足,但空空如也,實則無物,書院之人又豈會看不出來?

書院題目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必須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方才可以過了第一道關。

對於大燕的考生來說,這也是一道不小的挑戰。

江雲一邊念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邊在草稿紙上比較起了大燕的三種道路,他打算在第二題之中融入對於這些的思考。

此舉相當大膽,是福是禍,江雲不得而知。

於大燕為官有三條道路,一是祖輩福廕,依世襲之爵位繼承父輩的職務,比如說欽天監,史官之類一般透過世襲之位選取,並不對外招取。

此道對於身世要求極高,非尋常人可以及也。

第二條則是科舉,科舉分童試、院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只有一路闖過五次考試方可成為大燕朝廷的候補官員,登記在吏部,待有空缺之時便可申請上任。

此道不分身世背景,只需讀了書便可參與。但是此考試無論何階段,必須作文章,考官會就四書五經取題,所取之題目多為其中的一個句子。

行文需用古語,限制自由發揮,而諸如句子長短,字形,聲調等也需相對成文,結構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不可加入過多自身觀點,否則判定不及格。

第三條便是今日眾人所參加書院之考試,曾有詩云:“一朝夢白鹿,五載躍紅門。”,說的就是進入書院以後,經過五年的學習,朝廷或是地方都會爭相地邀請書院學子為官。書院之人可選擇入世為官,若是不願,朝廷不可強之。

書院五年一招,每次只招五百人,至今招了十五屆學生,一共二萬五千名學生,相對大燕六千萬子民並不算多,但在大燕立國八十載之中,朝堂內外處處可見書院身影,便是那內閣的七人,首輔東方不易,祭酒方正,大學士張培均畢業於書院,書院之人獨佔內閣三席。

故進入書院,便等同於半隻腳踏入朝堂。

但如今,不過是第二道題目,便已經篩去了不少的學子,競爭亦是相當殘酷。

在場的大多數學子都是科舉與書院兼行,故習以為常的便是行八股之文,依典而述,甚少以己為本,言自身之所想。再者家國大事者,於科舉無明顯作用,科舉之文皆引大賢觀點,甚至乎闡述自身觀點甚容易觸碰準繩,致使數年寒窗苦讀付諸於東流。

書院偏偏就要求用自身觀點,與科舉截然不同,亦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模式。

之前那位考生估計浸淫八股多年,早已習慣八股寫法,對於這種考題相當陌生,心生不忿,便覺得出錯題目,可笑至極。

江雲微微一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為何逑此淑女?皆因此女賢淑與窈窕,此之為君子之逑也。

對於君子來說,此女的十分的賢淑與美麗,那麼他就想要追求她了。也就是說,君子是因為此女有讓他著迷之處,故求之。

對於國家來說,如果某一樣物事,無論人或是物,如果有讓國家吸引的因素在,那麼國家便會去追求,比如說我覺得你這裡的土地相當的肥沃,很想要,想你給我,如若拒絕的話,便就發動戰爭。

發動戰爭也要獲得的這片肥沃的土地,皆因其對國之吸引極大,為國之“窈窕淑女”。

江雲漸漸地想明白了,所謂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用於國家之上的話,就是問國家會對何物感興趣,為何“逑”之,結合下半部分的“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便是國家如何“逑”之。

此題包含國之三問,江雲恍然大悟,《詩經》的句子不過是一件外衣,它的本質就是想要知道考生對於國之利益的考量與思考,從而選出朝廷之棟樑。

就在大多數考生都在苦思冥想之時,江雲早已有了打算,甚至他還想多加入一些東西。

“自春秋以來,君子多季心於窈窕淑女,所為何,不外乎賢淑窈窕,即為內在之淑,外在之麗....”

“之於國者,對外即為國之利也。如北戎遊牧之族,長居漠外肥沃之地,然此地不可生黍米,每至寒雪之季,糧食必然短缺,其所欲者為米糧,於己而言,兵損之失不及冬糧之貴,故襲擾我大燕漠北之地,殺子民,奪錢糧....”

江雲透過自己十多年生活在漠北的經歷,推斷出北戎之患不止的原因。而在救回劉長青的藥材之時,他了解到漠北內外的大燕和北戎的百姓經常有著貿易的往來,北戎需要大燕的糧食服飾,大燕需要北戎的牛馬,兩者各有所需。

他胸中有了一個想法,不過有些過於驚駭,他猶豫片刻,仍是揮筆寫了下去。

“長此以往,兩敗俱傷矣,然兩國各有所需,若沿邊開設互市,不僅可足大燕於牛羊牲畜只需,更可賺取大量之利。且此舉有一處可用,即建戎燕互住區,向戎傳我大燕漢字...”

在朝廷內外對於北戎一片痛恨的聲音中,江雲的這個想法相當的大膽,甚至有可能被打為通敵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