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君子欲求窈窕者(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大多數考生仍在埋頭苦思的時候,江雲已經在草稿紙上構思了許多種情況,分出了不同的情形一一對應著論述。
隨著不斷地研究這一道題目,江雲漸漸發現,這道題目無論怎麼理解,應該都是被允許作答的,唯一的考驗就在於對於理解出來的兩種的情況的選擇與自身的理解。
為了得到甲等的評價,江雲選擇了第二道理解,“民平,居”。
這個理解字面意思是平民日常居住,但衣食住行等等切身有感受的,人們往常可能更加註意,唯獨這個居住的環境,背後所含有的東西並不少,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大燕的縮影。
江雲不禁想起了在西苑城所見,西苑城分為左側與右側,左側指的是大部分的西苑城,右側則是人為劃分出來的,城中一個狹窄至極的角落。
城中左側百姓安居樂業,沿岸的青樓勾欄生意紅火,花魁一出眾人追捧,歌舞昇平。
而那城中右側,江雲仍然記得,城中左側與右側隔了一道橋,橋上有軍士把守,若是從左側過去,軍士不會阻攔,甚至還會勸告幾句不要進去云云;但若是右側想要出來,軍士必定搜遍全身,哪怕是女子也不例外,更有甚者,若是軍士覺得你十分可疑,那麼要求你褪去全身衣物亦不是沒有出現過。
這種隔絕的狀態,也造成城中右側居住之人大多為流寇強盜難民,街道地面汙水橫流,所居住之地皆為低矮平房,甚至連幾片瓦也是無力承擔,只能湊了些稻草鋪在上方,一遇上颳風下雨之時,全家人甚至只能蜷縮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顫巍巍地等著風雨過去。
江雲不禁一聲嘆息,沾了墨汁,於宣紙上靜靜地書寫著自己的答案,或者說,思考。
“今大燕,北有戎,南有蠻,西有吐蕃,東有倭寇,實則艱難之秋也。餘自疏勒南下臨安六月餘,沿路所見所聞,讓吾輩心生悲慼。疏勒城中,烽火連天,百姓所住皆臨時搭建起之房,或是於城中找一地,紮起帳篷,落魄者則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然無一人覺有異,為之奈何?實為習以為常。“
“吾以此地戰火所故,至西苑,方覺非也。西苑城中有左右二側,左側所住乃平民與權貴之人,平民所住多有樓閣,權貴之宅更有高門,繁華不已。然右側汙漬遍地,中間一橋,軍士立於左右,右側之所住者不可輕易出,且所住之地無瓦遮頭,強人盜者盤踞此地。”
江雲越寫越氣憤,更想起金陵秦淮河的漫天煙火,千里畫舫,甚至還有個勞什子金陵詩會,就是在那詩會之中的甜點,一小塊已足以夠米糧三日所需。內憂外患之下,歌女後庭花之音靡靡不止,可嘆矣!
“金陵千里水道,往來商賈絡繹不絕,公子佳人美事連連,居於畫舫立於其前,吟詩作對。小販父子蝸居於輕舟,一日辛苦所得不過數十文,扣去雜稅餘下不過二十文,遇上戰亂怕是僅有數文。然公子裝其舟,舟散人墜,若非餘近,父子二人俱隕於水。如其父子之人不在少數,無力租賃屋,只能居舟,此為盛世金陵之況也。”
江雲筆墨之間不斷寫下他胸中所想所思,以及對於這種現況的成因的分析。
“觀其成因,不外乎三者。”
江雲寫到這裡,筆尖卻是懸停,後放在了一旁。他有些猶豫,若是全盤說出,可謂是誅心之論,一著不慎,被那些有心之人得知,弄不好會惹禍上身。自己目前根基未穩,雖有北宮家的助力,但是如果真的惹得滿朝文武都來討伐自己,那麼自己相信北宮家不會再站在自己的身後,畢竟他們家族不可能因為自己一個人就選擇放棄整個朝廷。
說到底還是羽翼未豐。
江雲深深明白自己實力的不足,而且因為自己敏感的身份,他不得不多了一番顧慮。自己這個身份是一柄雙刃劍,好的地方是江家曾經的威名相當大,哪怕到今日,仍舊記得江家的人不在少數。壞的地方就是,皇帝對於江家十分的痛恨.或者說,忌憚。
但若是不寫,自己沒有多大的把握能夠取甲。
江雲思索良久,餘光瞥見用具之上的“白鹿”二字,他想起了第一任書院院長驅逐皇子的事情。
不再遲疑,江雲揮筆寫下自己最後的補充。
“外患內憂民信。”
“外有強敵,內有冗官,此二者雖重,然最脆弱之,為民信,民眾對於自身之自信,對於大燕之自信.....”
“疏勒一店家曾言,昔日其與兄策馬馳騁於漠北,戎見之不敢阻攔,紛紛退讓,生怕驚擾大燕子民,致使部落被屠,從此在草原絕名。店家毫不畏懼北戎,甚至多次出關而不備防身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