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相幫無彼此,孩童嬉耍日復日;天長日久見人心,左鄰右舍一家親。)

耿老爹家的左鄰也姓“耿”,叫耿憨。但他們家屬於外來“耿”姓。耿憨從小特別憨厚實在,長輩們都親切地叫他“憨子”。叫來叫去,“耿憨”就成了他的名字。於是,年齡比他小的同輩人就喊他憨子哥,小輩們則喊他憨伯、憨叔。

耿憨與耿老爹同年同月生,只不過耿老爹的生日略大幾天而已。他倆打小兒就很投緣,由於年齡僅差幾天,所以相互之間習慣於直呼其名,幾乎從來不稱兄道弟。不過,後來各家的女人們之間卻喊“嫂子”或“弟妹”,娃娃們也喊“大娘”或“嬸子”,“伯伯”或“叔叔”了。

耿憨娶妻裴氏,孃家在離鎮兩裡遠的村子裡,村名是鎮頭村。因為那個村子水田較多,所以是鄉鎮周圍最富裕的一個村莊,“三六九”集市上大半的蔬菜、西瓜、香瓜等,大多產於這裡。

耿憨家的院落裡只在北面和東、西兩側蓋了房子,南面只有幾間簡易棚子。在簡易棚子的一側,長著一棵不大不小的繁茂杏樹。這棵杏樹年年碩果累累,杏兒大、核甜。每年麥收時,猶如青核桃大小的杏兒就熟透了。裹著一雙小腳的裴氏不便登高摘杏,耿憨就踩上高凳子,提上個小竹籃,小心翼翼地摘杏兒。等到摘的杏兒快裝滿小竹籃時,裴氏在樹下伸手接過來,輕輕地放進地上的大籃子裡。所有的杏子全部摘完後,耿憨從高凳子上跳下來。裴氏樂呵呵地從籃子裡挑一個最大的杏兒遞給丈夫。耿憨笑著接過來將杏兒掰開,將帶核的那一半遞給妻子,然後就一邊吃著杏兒,一邊走出門,或下地幹活,或去小粉坊裡忙活去了。

裴氏隨手拿來兩個小笸籮,將杏兒分成三份。大籃子裡的一份兒留給自家娃兒們,提回屋裡放了。轉身出來,端起一個小笸籮急急忙忙地出門兒去了。

裴氏先給隔壁耿老爹家送去一小笸籮;然後,又給董家送去一小笸籮。這似乎成了慣例,年年如此。

除了種兩畝水田和三畝坡地外,勤快而頗有幾分經濟頭腦的耿憨自個兒開了一個小粉坊,還養了幾頭肥豬,日子過得倒也殷實。小粉坊就在南大街上,差不多在十字大街與家的中間,是個特別寬敞的大院兒。大院兒裡蓋有一溜兒10來間房子,耿憨只將其中的三間作為粉坊,其餘的,隨意地堆放著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豬圈就在正面靠西向陽的地方。由於有充足的粉渣和粉漿餵養著,所以豬們生長得非常肥,每年都能為耿憨家帶來不菲的收入。此外,粉坊大院靠大門的一側蓋了一溜兒寬敞的馬廄,是專門為買粉條、送土豆的車馬準備的。在這裡可以給大牲口喂草料、飲水什麼的。

每當粉坊裡活兒多時,裹著一雙小腳的裴氏也經常過來幫忙。她會把晾曬到半乾的粉條,一把一把地彎曲捆紮成不大不小的把兒,做得比丈夫還好!

耿憨與妻子裴氏生有兩男一女,女兒耿秀比耿老爹家的大女兒耿英大一歲,不但人長得水靈,而且心靈手巧、溫順善良。受耿老爹家的影響,耿憨夫妻沒有給自家的女兒纏足;所以,當大多數人家四、五歲的女娃兒在家裡飽受纏足之苦時,耿秀兒和耿英卻能與附近的一些禿小子們一起快快樂樂地瘋玩兒。耿憨的大兒子青山和二兒子青海是雙胞胎,比耿秀兒小三歲。兩兄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不常見的人根本分不出來哪一個是哥哥,哪一個是弟弟。

耿老爹家的右鄰姓董,名家成,年長耿老爹一歲。兩人雖不是同姓,但打小兒就以兄弟相稱,很是要好。董姓是鎮上的第二大姓,但在鎮南這一片兒住的,卻只有董家成一家。

董家成娶妻劉氏,孃家住在離小鎮八里遠的劉家莊,那裡盛產各種水果,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在“三六九”集市上,擺水果攤的人大多數是劉家莊人。

董家成家的院落裡只在北面蓋了一溜兒非常寬敞的正房。其他的建築,除了大門和西南角上那個帶有房頂的寬大茅房之外,再有就是緊挨著茅房的那兩間簡易棚房了。

在董家院落裡,另一個很顯眼的,就是在那兩間簡易棚房的旁邊長著的那棵高大的團棗樹了。董家成從小兒就聽他爹說,這棵團棗樹還是他爺爺小時候親手栽的呢!如今,儘管樹幹樹枝有些老態龍鍾的樣子了,但每年仍然還會掛棗。每逢深秋時,一陣秋風吹過,那些即將成熟的大團棗兒總會有一些掉到地上。這個時候,不用招呼,三家的娃兒們一總兒會不約而同地跑到樹下來撿棗兒吃。就這樣,因為隔三岔五的颳風,樹上的棗兒也就所剩無幾了;所以,董家成夫婦倆從來不用動手打棗兒。

為了家裡吃水用水方便,董家成就在自家的院子裡打了一口水井。因為這一片地勢比較低,所以沒有費多大勁兒,就打出了一口水很旺的甜水井。從此以後,耿老爹家和耿憨家就再也不用到上百步開外的那口公用水井上去挑水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董家院落裡靠近南牆的地方,董家成的妻子劉氏每年都種些黃瓜、豆角、西紅柿什麼的。不但可以基本上解決了全家人的吃菜問題,還時不時地送一些給耿老爹和耿憨各家嚐嚐鮮。

董家歷來以種地為生,屬於特別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在農閒時節,這個五大三粗的莊稼漢子也會扎些掃把、編個籮筐什麼的。待積攢到一定數量時,他就搬到“三六九”集市上賣掉。此項副業雖然談不上有多大的收入,但起碼也足夠買鹽巴、調料和燈油錢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董家成很樂意做這些東西;時間久了,手藝也越來越好。

董家成的妻子劉氏雖然是個急脾氣的人,但心地卻非常善良,只是手比較笨一些。一旦需要做一些較為精細的針線活兒時,經常會到耿老爹家請耿妻郭氏幫忙。每當此時,郭氏總會放下自己正在做的活兒,高高興興地先去幫劉氏。

董家成與妻子劉氏也育有兩男一女。長子大壯與耿家的長子耿正同年生人,只比耿正小兩個月。這男娃兒打小就如小牛犢一樣壯實,不但生得濃眉大眼,而且為人誠實厚道,性格也很豪爽,非常招人喜歡;二兒子二壯比他哥哥小四歲,溫順得像個女娃兒一樣;女兒董妞兒比耿家的二閨女耿蘭大一歲。董妞兒少見的頑皮,爬樹上牆、打狗騎驢,幾乎沒有不敢做的。因此,幾家的大人們經常說:“二壯和妞兒實在是給生反了,他倆換一下多好哇,這妞兒哪裡像女娃兒啊!”

至於給董妞兒纏足的事,別說董家成夫婦倆壓根兒就沒有這個想法;即便有,恐怕這個野丫頭也絕對不會就範的。

三家的大孩子們打小兒一起長大,是非常要好的小夥伴兒。小一些的娃兒們也都是哥哥姐姐們的跟屁蟲,大孩子們對他們總是呵護有加,不分彼此,親如親兄妹。

當然啦,這三家的大人們之間彼此的關係也非常要好。比如,耿老爹和耿憨兩家從來都不用去集市上購買掃把和籮筐,董家成的拿手傑作,他們永遠也用不完;而逢年過節什麼的,耿憨夫妻倆則一總兒會給耿老爹和董家成兩家分別送去自家粉坊裡的新鮮粉條和現宰的新鮮豬肉;至於耿老爹家養的毛驢和平車,也似乎是三家人隨便使用的共同財產了。

耿老爹家的那掛驢車,除了給三家送肥、拉犁、拉收穫的莊稼、馱運東西之外,還是三家的專用旅遊車呢!在農閒時節,耿老爹曾經輪流載著三家的女人和娃娃們去過幾趟四十里開外的縣城裡逛遊購物。對於家住鄉間小鎮上的人們來說,縣城也是難得一去的大地方啊!

作為旅遊車使用時,耿老爹會用一張請人特製的竹蓆,在平車上架起一個拱形車艙。郭氏用厚實的土布在拱形車艙的兩端做了掛簾。將簾子從中間向兩邊撩開,並用紅帶子綁縛在兩側的掛鉤上,這樣一來,拱形車艙前後通透,特別涼爽。若將掛簾放下來,就可以遮風擋雨了。因此,坐上這種土製的旅遊車遠遠近近地逛遊,就成了三家的娃兒們最高興的一件事情。

在農閒的時候,耿老爹經常會招呼上三家的娃娃們做近距離的旅遊。有時候,路經鎮南邊的小樹林時,他就將車停在林子邊,讓娃兒們鑽進小樹林裡盡情地玩耍上大半天。女娃娃們會採摘草蘑菇,或者採野花;男小子們到處瘋跑、追逐打鬧,有時還會抓住一隻野兔子。然後,大夥兒嘻嘻哈哈地再坐著“旅遊車”回來。那個快樂啊,真比周遊了一趟世界還要滿足一百倍呢!

這掛木製平車閒置不用時,就側立著靠在耿老爹家寬敞門道的一側。由於門道裝有房頂,所以木製平車放在這裡不會淋了雨。平車不算太重,兩個青壯年男人就可以輕鬆地抬進來抬出去的。

喜歡民間春秋請大家收藏:()民間春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