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親情融融耿家人
章節報錯
鎮南整潔四合院,親情融融耿家人;夫才妻賢兒女聰,安居樂業人人羨。)
“三六九鎮”上有半數以上的人家姓“耿”,但並非所有姓“耿”的人家全都源自於一個祖宗,這裡自古就有本地“耿”和外來“耿”之說。至於外來“耿”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遷來本鎮的,則無從可考。耿老爹家屬於本地“耿”姓。
耿老爹的名字叫耿得喜,因其父五十出頭得子,大喜一件,於是爹為他取名“得喜”。
在耿老爹的記憶中,爹的頭髮和鬍子好像生來就是花白的。雖然老人高壽活了八十歲,但去世時,也只見到了剛出世不久的大孫子。也許是老父親在耿老爹的記憶中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大兒子在襁褓中時,耿老爹就“老爹”愛你、“老爹”的寶貝兒……對兒子說;兒子能跑會跳後,他又常常追在後面,一會兒叫著:別跑太快,等等“老爹”;一會兒又追上去牽著手問:累了沒,“老爹”揹你回家……慣以“老爹”二字自足。後來,人們也跟著這樣叫,再後來就叫順口了。於是,全鎮上的人都喊他“耿老爹”!
耿老爹家在小鎮南街差不多最南端的大路邊上,門前是寬闊的南北大道。順著這條大道向北走百多步,就是“三六九鎮”十字大街中心;若往南,三百多步開外就到了一個丁字路口上。丁字路口正對這條南北大道的是一座五道廟;五道廟前,是一條可以通往鎮外東、西、南、北各地的,更寬闊的東西大道。
耿家院落的正房和東、西房都是其父修建的,耿老爹只是根據需要,後來又修建了南房並改建了大門。這是一個坐西向東的四合院兒,門樓雖不太顯眼,但院門兒卻比較寬大。進門來,一眼就看到院落非常整潔。北面是三級石臺階,臺階上是一溜兒八間通瓦正房。正房正中是一大間堂屋,兩邊各是兩間的臥房;再往兩邊各是一間半的耳房。正房主屋的房頂略高於耳房,屋脊上有龍形獸頭。所有正房的窗戶都是頗為講究的雕刻式木欞窗戶,東、西廂房和兩邊的耳房裡都盤有火炕。耿家全家人住這些正房可謂綽綽有餘了。
在院落的東、西兩邊,各有五間板瓦房。除了西房最北邊的兩間砌有鍋灶,作為家裡的第二廚房兼餐廳外,其餘的房子都是貯存糧食等物品的庫房。每年天氣最熱的時候,耿家就在這兩間房裡做飯、吃飯。天不太熱時,堂屋就是第一廚房兼餐廳了。院落的南面是幾間簡易平房,其中,靠近院門的一間是驢圈,最西頭的一間是茅房。
在耿家院落裡,耳房與東、西房之間的空間很大。在東邊的空處,有一盤相當整潔漂亮的石磨。在西邊的空處,則挖了一個地窖,是儲存冬菜的地方。夏日裡天氣太熱的時候,把多蒸的窩頭、吃剩的飯菜放在竹籃子裡用一塊兒乾淨的籠布蓋好了,再用一根結實的繩子將竹籃子吊起來懸掛在窖口上搭的一根粗木棍兒上,地窖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冷藏室。
東房與門道之間,有一棵高大的紫穗槐樹。每逢炎熱的夏天,左鄰右舍的女人們經常聚集在樹下乘涼,一邊做著針線活兒,一邊拉家常。
西房與茅房之間,則長著一棵高大繁茂的白楊樹。夏秋季節裡,一陣輕風吹來,嘩嘩作響;每逢早春楊樹開花,就會結出許多茶色的毛穗穗。當毛穗穗掉落下來後,一群娃娃們就揀起來幾個塞進鼻孔裡和耳朵裡裝扮老頭兒,互相追逐打鬧著玩兒。晚秋時節,寬大的樹葉逐漸變黃,秋風吹過,樹葉就打著轉兒緩緩飄落下來。這時候,撿起來編一個“老鷹”給孩子們玩,往往也能給娃兒們帶來很大的快樂。
耿老爹小時候上過幾年私塾。在他十幾歲時,當地兵荒馬亂。為了躲避兵患,他曾跟著孃舅徒步走幾百裡,到外地討生活。耿老爹先在口泉鎮一家小飯店裡當跑堂的小夥計,後來又到了大同府今dt市),在一家日雜鋪子裡做了兩年學徒;再後來,經熟人引見去了省城太原府今ty市),在一家小糧油店裡做夥計。由於勤快、頭腦靈活,而且能寫會算,後來被掌櫃的看中,做了一年多賬房先生。因此,在三六九鎮上,耿老爹也算得上是一個見過世面的文化人兒哩。
耿老爹不但有文化,而且還很善於動腦筋,待人也特別真誠熱情。因此,鄉親們凡有事時,總願意跟耿老爹商量,徵求他的意見。耿老爹不但種地在行,而且業餘愛好也不少:吹笛子、拉二胡、喊兩嗓子都行,尤其二胡拉的更棒。因此,耿老爹家的院兒裡,永遠都是街坊鄰里們的樂園。
此外,耿老爹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一些一般性的土木工手藝。當年修建南房時,有不少土木工活計就是耿老爹自己動手完成的,做得很是像模像樣。平日裡,誰家要是砌個鍋臺啦,打個風門啦什麼的,有時也會請耿老爹幫忙。
耿妻郭氏也是本鎮人,孃家就住在小鎮的中心位置上,祖傳的餅鋪生意很是不錯。如今,由弟弟一家經營,而且很是紅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郭氏為耿老爹生了大兒子耿正以後,又生了大女兒耿英、二兒子耿直和小女兒耿蘭。
郭氏賢惠勤儉,通情達理,與鄰里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很受大家夥兒的尊重。在那個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纏足時代,這郭氏卻破天荒地長了一雙大腳板兒。因此,她可以經常幫著丈夫下地幹農活兒。莊稼人嘛,講究的就是個實在。看到這“三六九鎮”第一餅鋪的女兒成長的如此快樂,而且長大後也沒有因長了一雙大腳而找不到好婆家,於是,一些人家也就不在乎自家的女娃兒纏足不纏足了。所以,“三六九鎮”的大街上和小巷子裡,到處都能見到逛街、串門兒的大腳女人們。
郭氏雖然把兒女們視為心肝寶貝和掌上明珠,但卻從不嬌生慣養他們。因此,耿家的孩子們一個比一個勤快、能吃苦。經常掛在郭氏嘴邊上的一句話就是“勤謹勤謹,衣飯隨身;懶起懶做,多受飢餓!”。
耿家孩子們的童年生活是無比幸福的,他們不愁吃不愁穿,在那種特別和諧、其樂融融的家庭裡成長著。爹孃雖然對他們百般呵護,疼愛有加,但對他們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經常言傳身教地告誡他們,一定要做正直善良、意志堅強、有知識、有進取心、有本事的人!
更重要的是,夫妻倆很注重孩子們的讀書學習。每當晚飯後郭氏在堂屋的油燈下做針線活兒時,耿老爹就在另一個屋子裡再點上一盞特別明亮的粗燈芯油燈,教孩子們讀書寫字,或是拉起二胡、吹起笛子,讓孩子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快樂地遐想;或者乾脆來一段古戲清唱,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天長日久,凡是耿老爹會的,孩子們也都學會了,而且有時還會別出心裁地講出一個有趣的故事,隨口說出來一大段兒饒有趣味兒的數來寶,編一段自創的快板書、唱一曲自編自演的打油詩……因此,耿老爹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們實在是難得的可塑之材!經常與妻子提起,一定要帶孩子們走出去闖世界,就像自己年輕的時候那樣。
當年,由於戰亂和匪患,耿老爹並沒有能夠實現自己做生意賺大錢起家的願望。在外面闖蕩的近十年裡,也就做過一些小本生意而已;而且由於屢受無賴、和土匪的騷擾,就連那些小本生意也沒能做得長久。後來,看看老父親年事已高,只好回家種田奉養父母、娶妻生子過小日子了。如今,他看著孩子們日益長大,出門的想法再次萌生、放棄,再萌生、再放棄,時常在腦海裡翻騰。畢竟,故土難離啊!再說了,當年自己遠離家鄉去外地謀生是為了躲避兵患,而眼下尚屬太平盛世,有地種,有賢妻,有可愛的孩子們。正所謂“三畝土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在那個年代,中國北方的農民大多是這樣想的。
更何況,耿老爹家種的土地除了三畝肥沃的水田之外,還有不少坡地。在風調雨順的好年景,這些坡地上的收穫也是很不錯的。不過,耿老爹家養的並不是一頭牛,而是一隻高大的黑灰色毛驢,以及由這隻驢子單挑駕轅的一掛木製平板車,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平車”。
喜歡民間春秋請大家收藏:()民間春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