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古鎮脈動歲歲榮
章節報錯
小鎮得名“三六九”,緣自繁榮集市日;集市繁榮道不盡,趕集一趟便知情。)
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農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和初九、十九、二十九,小鎮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來小鎮上趕集,因此,這個小鎮也被村民們親切地喚作“三六九鎮”。
古人迷信,認為逢三、六、九日都是“黃道吉日”,不是有那麼一句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老話嘛,“瞎漢出門三六九”!也正是由於逢三、六、九日在這個小鎮上都有集市,所以稱這個小鎮為“三六九鎮”也就很自然了。
“三六九”集市沿十字大街延伸,從十字大街中心算起,朝東、南、西、北大約各有半里長的樣子。街面上有固定鋪面、臨時搭建的棚子和地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慢慢形成了東街上是瓜果、蔬菜、禽蛋、肉市;西街上是糧油、粉條、米麵、糖市;南街上是土布、織繡、鞋襪市;北街上是農具、傢俱、木材市。集市井井有條、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人們要想購買點兒什麼東西,直接到不同的市面上選購就行,走不了冤枉路,方便極了。
在集市日這一天,小鎮周圍的人們一早兒出門,肩挑背駝,或牽上一頭小毛驢,也可能趕個驢車,把自家栽種的瓜果、蔬菜,編制的籮筐、掃把,新宰的豬、牛、羊肉,小雞娃兒、雞蛋,以及婦女們織的布、繡的花……運到集市上來叫賣。一時賣不完的攤主們,會一直等到黃昏時分,才不情願地收攤兒回家。而那些只想買點東西的人們,則會約上幾個同伴兒,興致勃勃地來集市上,選購一些需要的東西。有時,也可能幫鄰居們代購一些日用品,比如燈油、鹽巴、針頭線腦什麼的。也有些喜歡熱鬧的人,即便是不做買賣交易,也會跑來集市上閒逛。太陽落山時分,趕集的人們就高高興興地結伴兒回家了。小鎮也就平靜下來,結束了一天的喧囂。
當然啦,那些在集市上逗留時間太長的人們想吃午飯也很方便。因為在“三六九”集市日那天,除了那幾家飯鋪之外,家住鎮上的一些人家,還會搭起一個又一個臨時賣飯的棚子。麻葉兒油條)、烙餅、油潑面、熗鍋面……應有盡有。即便如此方便,但那些比較節儉的老人們也捨不得花那幾個銅子兒。到該吃午飯的時候,他們就只買一碗熱茶,隨便地坐在地上或茶桌前的凳子上,一邊喝著茶、一邊啃自己帶來的乾糧。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滿足和不好意思,反倒是很樂呵哩!
如此,每一個“三六九”集市日,都是一次熱熱鬧鬧的大集會,叫賣聲此起彼伏,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像是小鎮的節日。
隨著時光的流逝,“三六九”集市的規模也在極為緩慢地擴充套件著,但集市的佈局卻始終沒有多大變化,來趕集的人們對這裡的一切都瞭如指掌。因此間,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的默契和順暢,人們也毫無例外地自覺遵守和維護著這種熱鬧中的默契和順暢。
除了熱鬧非凡的十字大街之外,在小鎮的最北頭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騾馬市場。每逢集市日,小鎮周圍村裡的那些賣大牲口的人們,會早早地牽著想要賣的馬、騾、驢、牛等雲集在這裡。中間,就有一些經紀人活躍在買賣雙方之間,撮合買賣成交。這些人俗稱“牙人”,他們先觀看牲口毛色,然後扳開牲口的嘴查驗牙口,最後與賣主拉手在袖筒裡用手指商討牲口的賣價;接下來,再用同樣的方式告訴買方另一個賣價。買方若不接受這個價格,並不會說什麼,只是揺揺頭或不理會“牙人”即可;若同意這個價格,就攥一下“牙人”的手,這擋子買賣就算談成了。
接下來,買方與牙人到一旁將錢交給“牙人”;而後,“牙人”與賣方再到一旁將錢交給賣方。此後,買方就高高興興地牽著牲口走了,賣方也滿意地拿著錢回去了,“牙人”賺了買賣雙方相互不知道的買價與賣價之間的差價錢。買賣雙方雖然都知道“牙人”會從中賺錢,但他們相信這些熟悉牲口好壞和時價的聰明“牙人”,樂意接受這種流傳已久的交易方式。而騾馬市場也因為有這些“牙人”的參與,始終維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和諧和繁榮。
與集市上別處的市場不同,騾馬市場是日出開市,日中即散,交易時間較短,因此,騾馬市也被稱作“露水市”。
對了,忘記說了!在騾馬市場旁邊還有一個羊市哩,那裡不時地傳出來羊兒們“咩咩咩”的叫聲。羊市的經營時間也不是很長,騾馬市場散了個把時辰之後,羊市也就散了。
日月輪迴四季交替年復一年,“三六九”集市輩輩相傳久久延續,永遠都充滿著勃勃生機。
習以為常地,在“三六九”集市日這一天,鎮子上各家各戶的親友們也往往會趁著趕集,順便來家裡走走看看。因此,這一天也是鎮上人家忙於接待客人的日子。一直以來,鎮子上的人們都恪守著“好狗不咬上門客”的做人原則,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儘管他們時不時地為接待客人忙碌著,但還是經常被周圍村子裡的人們指責為“寡情”和“不好客”。這是因為,他們只是熱情地接待上門之客,而對於那些在集市上經常碰到的親友,則通常只是打個招呼,或者陪著站一會兒說說話而已,並不會十二分熱情地將他們拉到家裡來做客。事實上,這也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他們所以沒有像周圍村裡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好客”,是因為這種情況他們見得太多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每逢“三六九”集市日,也是鎮子上半大娃兒們非常高興的時候。沿街散發的飯菜香味誘惑著他們、熱熱鬧鬧的場景吸引著他們。手裡攥著娘給的幾個銅板,買上點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心裡美極了。他們在熱鬧的人群裡躥來躥去,盡情地嬉戲玩耍,看著做各種各樣生意的人們討價還價,在不知不覺中就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每年臨近年根兒時,由於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年貨,所以在靠近除夕的那幾個集市日,人們往往會蜂擁而至,寬闊的街面上經常出現擁擠不堪、水洩不通的現象。由於買東西的人多,各種商品的價格就會猛漲,但生意卻異常火爆。
每逢此時,鎮子上那些上了點兒年紀的人們總會不無感慨地說:“唉,‘臘月裡的水,貴三分’啊!”
這大概就是古老的供求關係定價理論吧!
由於“三六九鎮”的無限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小鎮周圍村莊裡邊的那些俊俏閨女們,使她們都很願意嫁到鎮上來,享受這一份生活的便利和安逸。因此間,小鎮上的小夥子們從來不為找不到好媳婦而犯愁。尤其是那些人才英俊且家境也比較好的小夥子們,更是周圍村子裡邊俊俏閨女們的“搶手貨”。而鎮上的閨女們,則很少有外嫁的,她們捨不得這塊兒上天恩賜的福地啊!
也正是由於“三六九鎮”是周圍十里八鄉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居住在小鎮上的人們並不感覺自己孤陋寡聞,甚至還自認為是見過“世面”的人哩!
事實上,不但居住在小鎮上的人們會略帶自豪地這樣想,就連來這裡趕集的人也無不羨慕地這樣想和這樣說。不是嗎?鄰村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第一次坐上孫子趕的驢車來趕集時,就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啊,這地方真大啊!俺活這麼大年紀,還沒有見過這麼多人哩!”
然而,耿老爹並不這麼想;雖然說自家個兒祖祖輩輩都居住在這個並不十分閉塞,甚至稱得上是繁華的小鎮上,但他卻總想著一定要走出去,好好地到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當然,這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多次外出過,知道一些外面的世界。所以,他總覺得這個小鎮似乎還缺點什麼,也總覺得作為這個小鎮上的人,自家個兒應該為小鎮做點兒什麼。當然,要不是因為那一場罕見的大旱災,以及在那個炙熱夏日的午後又一次親眼目睹了那次悲壯而無果的祈雨儀式的話,他的這一想法和願望,也很可能只不過是想想而已罷了……
喜歡民間春秋請大家收藏:()民間春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