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黃土高原小鄉鎮
章節報錯
鳳凰展翅小鄉鎮,山清水秀民風淳;生活便利美景多,人人羨慕鎮上人。)
隆重舉行祈雨儀式的古老小鎮依山傍水坐落於太行山西側的北端。小鎮的規模不大,也就近千戶人家的樣子。事實上,在十年九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這裡的自然條件算是相對好的,甚至可以說足夠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了;而且,這一方的民風非常淳樸,鎮子上的房舍建築結構和商鋪經營狀況,全都頗具北方傳統鄉鎮的特色。儘管這裡經常遭遇旱災,並且在特別乾旱的情況下,愚昧無知又焦慮無助的鄉民們往往會自發組織起來,屢屢舉行悲壯無果的祈雨儀式,但不管怎麼說,鎮子南面還有一大片可以灌溉的肥沃水田呢。所以,即使大量坡地上的所有作物全都顆粒無收,水田裡收的糧食也好歹能對付上一陣子。僅就這一點,已經很讓周圍全旱地村莊的人們羨慕不已了。
總之,這裡雖然說不上有多麼富庶,但鄉民們靠著勤勞耕種,過著有滋有味、簡單而快樂的小日子,倒也自由自在,並不在乎歲月的流逝。事實上,小鎮上的多數人家所關心的,只是四季的交替和莊稼長的好壞;所期盼的,除了能夠有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之外,再就是家裡的老人們都身體硬硬朗朗的,娃兒們都聰明伶俐,健健康康地快快長大,以及那一個個繁華熱鬧的“三六九”集市日了。
倘若站在高處遠遠望去,這個小鎮連同青石山、清泉池和一片樹林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串聯起近千戶人家房舍的十字大街是她的身子和雙翅;鎮子北面的青石山恰好是她頭頂上的漂亮羽冠;青石山西南方向的清泉池,猶如她閃動著的美麗大眼睛;而鎮子南面的那一片繁茂的樹林子,就恰似她那異常美麗的鳳尾了。此外,在這隻鳳凰的左翼下,有一條長年流淌的小河;由北至南潺潺而下的清清河水,更為這隻神奇的“展翅鳳凰”增添了無限遐想。
北街上,有一個北方農村並不多見,但很是像模像樣的鐵匠鋪。鐵匠鋪的鋪面是五間板房,通紅的爐火每日裡都在呼呼地燃燒著,丁丁當當的打造聲常年不斷。由於幾位師傅們終日裡面對著通紅的爐火和炙熱的鐵塊兒,加之乾的也都是重體力活兒,所以總是汗流浹背的,即使在冬日裡,也幾乎只是穿著單衣。雖然這些師傅們黝黑的臉上經常會有一些橫七豎八的黑道道,看起來活像戲裡的大花臉,不甚雅觀,但他們的手藝卻是相當說得過去的,大到鍘刀、鐵鍬、鋤頭、菜刀……,小到剪刀、錐子、縫衣針,沒有做不來的。
在鐵匠鋪的旁邊,是一個只有三間鋪面的石匠鋪。鋪子裡邊,靠牆立著三個寬大結實的木櫃,裡面擺放著幾位石匠師傅的傑作:有各種小巧玲瓏的動物、供觀賞的小石磨、小石碾、小石磙……。偶爾地,也會有人來鋪子裡觀光,饒有興致地欣賞一番之後,也許會掏腰包買上一兩件石頭玩藝兒帶給自家的娃兒們玩,或者放在家裡作為觀賞品什麼的。
幾位石匠師傅都是小鎮周圍村裡的農民。農忙時,他們就回家種地去了。每逢這個時候,如果十里八鄉的村民們誰家想打一盤石磨,一個石碾子,或者打一對兒蹲在院門前左右兩側的石獅子的話,就必須自己準備石材,然後親自到師傅家去請;如果與師傅熟悉的話,就託人捎個口信兒,師傅就會抽自己的時間親自到主家去打造製作,真正在鋪子裡做活計的情況並不多見。農閒了,師傅們就待在鋪子裡,有活就幹活,沒活就悠閒地蹲在鋪子外面曬太陽、聊閒天,或者一邊隨心所欲地雕刻一些石頭玩意兒,一邊等候顧客的光臨。
靠近十字大街中心,有一個有六間門面房外加三間庫房的木匠鋪。在門面房裡,一側擺放著一些做工精細的衣箱、衣櫥、桌椅等木製傢俱;另一側,擺放著耕地用的犁、播種用的耬等農具。門面房的中間足夠寬敞,木匠師傅們在這裡施展得開諸如鋸、刨、鑿、上漆等所有的木工活計。
在三間庫房裡,分類存放著各種材質的木料。需要打製傢俱和農具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家的需要從中挑選木料,當然,同等體積的木料,由於材質不同,價格也不一。
在小鎮上亦有不少零散的,也可以稱得上是“木匠”師傅的手藝人。鄉民們要想打造一些日常使用的簡單傢俱和農具,甚至蓋新房什麼的,往往更願意請這些木匠幫忙。其原因大概有二。首先,這些零散的木匠都是一些街坊鄰里,彼此非常熟悉,做活兒的時候,他們會精心地為主家著想,充分地利用主家的木材,就連那些斜頭巴腦的邊角料也不會浪費掉;其次,主家只要在木匠師傅做工期間,給他們做上一些好飯菜加以熱情款待就行了,至於工錢嘛,是可以隨意給的,或者是私下協商著適當給一點就行了。總之,請他們來製作各種簡單的木工活兒,比請木匠鋪的師傅們製作要合算得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木匠鋪子裡的那幾位師傅的手藝,是任何零散木匠們都比不上的。所以無論是小鎮上的,還是小鎮周圍村莊裡的人家,倘若想打製一套娶媳婦用的精製衣櫃、嫁閨女用的漂亮梳妝檯,或者是一架尺寸要求嚴格、製作難度很大的耬車時,就必須得請木匠鋪的師傅們來做了。因此間,儘管有龐大的“散兵遊勇”散佈在鄉民中間,但木匠鋪的生意卻總是紅紅火火的。
至於十字大街中心位置的幾家飯鋪、餅鋪、日雜商店、耿家客棧,以及東街上的張家肉鋪、西街上的董家油坊、南街上的幾家織布作坊……倒也沒有多少特別之處。可是小鎮西邊的那條四季流淌的小河,卻是絕對不能不提的。這是因為,她不但是鄉鎮人們最大的驕傲,而且還串聯起了鎮上的幾大美景呢。
在這條四季不斷流淌的小河上,修建有大小三座橋。其中最大的、也最像模像樣的是用上好青石砌成的拱形大橋。該大橋直通小鎮的西大街,據說建成已經上百年了,至今仍然完好無損。這座拱形大橋的橋面相當寬闊,兩掛四套大馬車對過也綽綽有餘。另外的兩座則都是規模小得多的木架便橋,只能透過一掛大馬車。兩座小橋分別位於拱形大橋的南、北兩側,與大橋之間的距離也就是一里左右的樣子。這條小河流出鄉鎮後逐漸往東南方向拐了個小小的彎,然後才一直往南流淌而去,而那座南便橋實際上就搭建在那個拐彎的地方。如果盛夏時節下暴雨,偶爾會將便橋沖毀。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鄉民們就在洪水過後,再重新搭建便橋。此外,有人還會在河面較寬、河水較淺的地方,不遠不近地一溜兒擺放一些較為平整的大石頭,然後踩著這些俗稱“踏石”的大石頭過河。
在小河的東側,原本是有一條騾馬大道的。由於南便橋在盛夏時節偶爾會被暴雨後的洪水沖毀,這多多少少讓那些外鄉來客感到有些不太方便。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就乾脆繞點兒路順著小河的西邊兒走了。老話說得好: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如此,那條騾馬大道就不知不覺地從小河的東側給轉移到小河西側去了。東側的騾馬大道冷清下來後,就不斷地有野草瘋長,幾乎長滿了整個路面。於是,那些原先就在路邊上種地的鄉民們,就把雜草剷除掉,把一部分路面也開墾成了土地,種上了各種各樣的作物。幾年過後,原先的那條寬闊的騾馬大道,就慢慢地變成一條小便道了。
離小河西岸大約百多步遠是一大片高地。高地上七高八低的,從來沒有人耕種,只是自然生長著一些雜七雜八的小灌木和雜草什麼的。高地上的土細細的、綿綿的、淺茶色,沒有一點兒沙礫和碎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上好黏土。這樣的土質雖然不利於農作物和高大喬木的生長,但卻是燒窯的好材料。於是,有人就沿著河邊一溜兒建起三個很大的磚瓦窯。磚瓦窯的師傅們手藝十分了得,方磚、長磚、通瓦、板瓦、貓頭、獸頭……都可以燒製出來,而且質量很好。
專業工匠和眾多窯工們用不同的模具脫制各種原坯,成片成片地擺放在寬闊的場地上,等待自然晾乾後再裝窯燒製。如果來不及燒製,窯主就會讓窯工們把剩餘的原坯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磚瓦窯旁邊的一大溜兒寬敞的板房裡。因此,每逢秋末冬初,這些板房裡總會存滿了各種各樣的幹坯。這樣,即使是嚴冬時節泥水不粘了不能再脫制原坯的時候,這三個磚瓦窯也一總兒有得幹坯燒窯
燒製期間,高高的煙囪裡冒出來的滾滾濃煙像一條長龍在空中舞動,十分壯觀。燒製好後,為了使滾燙的成品儘早涼下來以便於出窯,窯工們就向窯裡潑灑河水為其降溫。每當這時候,磚瓦窯的上方蒸汽瀰漫熱浪翻滾,裊裊上升後再慢慢散開,更是一番恍若仙境般的奇妙景觀。降溫之後的各種成品,由窯工們一趟又一趟地從窯裡背出來,再一層一層地分類碼放在磚瓦窯的旁邊,供鎮子上或者周圍村子的人們來選擇購買。
沿著小河北上走一里多後往東北方向拐,再走百多步的樣子,就差不多在小鎮的正北面了,這裡有一座饅頭狀的青石山。每逢農閒季節,小鎮上的一些壯年漢子們就會組織起來一哨人馬,用土製炸藥來這裡開山炸石。炸開的石頭稍做修整後就堆放在一邊,等待那些蓋房子的人家來買了。
沿著小河南下,在離小鎮一里多遠的小河邊兒上,靠小鎮這一側有一個小樹林。樹林子雖然沒有多大,也就三十多畝的樣子,但在這條小河水的滋潤下,楊樹、榆樹、槐樹、柳樹、椿樹、桑樹、泡桐樹……在這裡爭先恐後地生長著,遠遠望去鬱鬱蔥蔥,煞是喜人。若是走進林子,在樹木稠密的地方,由於濃密的枝椏、樹葉遮天蔽日,抬頭仰望時只能從枝葉的縫隙中看得見點點藍天。林裡邊清新溼潤的空氣沁入心肺,讓人神清氣爽,十分愜意。即使在最炎熱的盛夏日午後,這裡也永遠都能夠給人以涼風習習、涼爽宜人的感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小樹林的邊上或者樹木比較稀疏的地方,五顏六色的野花竟相綻放、爭奇鬥豔,美麗的蝴蝶三五成群翩翩起舞;在小樹林的深處,樹木比較稠密的地方,樹下經常會生長出一些白白的、像小雨傘樣的香菇和難以數計的、淺茶色的“雨點兒”蘑菇。小鎮上的人們都知道,這兩種蘑菇不但沒有毒,而且還都是絕好的美味佳餚呢!在連續幾天的小雨之後,經常會有人挎上個小籃子來這裡採蘑菇。
在小樹林裡,那些盤根錯節的大樹下經常會竄出來幾隻活蹦亂跳的野兔子;每逢這個時候,往往會引得男娃兒們好一陣圍堵追逐。
樹林是鳥兒們的樂園。在這個小樹林裡,尤其是春、夏、秋三季裡,喜鵲、麻雀、斑鳩、黃鸝、布穀鳥……各種鳥兒們歡快的鳴叫聲不絕於耳;而在嚴寒的冬季,就只有喜鵲、山雀、鴿子、麻雀等這些留鳥們繼續留守在這裡了。每逢冬天的雪後,鳥兒們總會在樹林裡的雪地上留下一行行蜿蜒曲折的蹤跡,別有一番情趣。
盛夏的時候,林子邊上經常會有一些娃兒們在這裡追逐打鬧,採些小花小草什麼的。偶爾,也會在樹林深處的大樹下碰見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
小樹林旁邊的那條小河清澈見底,四季不斷地流淌著。美麗的小河不但是小鎮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滋養著鎮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而且還是一道充滿詩情畫意的好風景呢!
小鎮上,每逢夏、秋季節,總會有一些男女娃兒們成群結隊的來小河裡摸魚、捉蝦,或者撈一些腦袋圓圓、尾巴長長的小蝌蚪,用小瓶兒、小罐兒的裝了,帶回家裡養著玩兒。在玩水時,如果發現了不到半寸長的小魚苗,就會毫不猶豫地用雙手掬起來,連同潔淨清涼的河水一口吞下肚子裡去。人們都管小魚苗叫“小魚珍珍兒”,它們實在太小了,又幾乎是透明的,只看得出來兩隻圓鼓鼓的大眼睛和一條快速擺動著的小尾巴。儘管“小魚珍珍兒”的個頭太小,動作也很敏捷,但小娃娃們每次來小河裡玩水時,總能掬起幾條來喝下肚裡去。大人們都說,喝了“小魚珍珍兒”可以下火!所以,鄉鎮上的小娃娃們全都養成了喝“小魚珍珍兒”的習慣。至於是否真能下火,誰知道呢,這話也許是真的,因為小娃娃們喝了河水和小魚苗以後,不但不會拉肚子,反而更壯實了。儘管他們成日裡在野外瘋玩、在小河裡耍水,被烈日曬得就像泥鰍一般,但卻很少有發燒生病的!
到了炎熱的夏天,每天午飯後半個多時辰的時間裡,這條小河就成了鎮子上那些半大小子們的天堂。這個時候,一總兒會有三五成群的禿頭小子們連蹦帶跳跑來河邊,毫無顧忌地脫光了跳到河裡去盡情地戲水洗澡。估摸著快起晌了,他們就自覺地上岸來,穿好衣服跑到別處玩,或者下地幫大人幹活兒去了,把這條小河留給了很快就要來河邊洗衣裳的女人們。
結伴兒去小河邊洗衣裳是小鎮上女人們最樂意做的一件家務事兒。每天上午或午後,尤其是悶熱天起晌後,她們總會挎上個裝滿衣服或鞋襪的竹籃子,再帶上一塊胰子、一個棒槌,也許還會再帶一把豬鬃刷子,互相招呼著高高興興地來到河邊洗衣裳。沿著河岸有幾顆大柳樹,樹下一溜兒不遠不近略略傾斜擺放著幾十塊平整光滑的洗衣石。來這裡洗衣裳的女人們,年輕的大閨女和小媳婦們不嫌累,乾脆就蹲在洗衣石後面洗;上了年紀的女人們嫌蹲著洗衣服累得慌,就搬一塊適合的石頭放在洗衣石的後面,再在這塊石頭上墊一件準備洗的衣裳,然後舒舒服服地坐著洗。
金色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緩緩移動的白雲、輕輕吹拂的涼風、揺蕩著的垂柳枝條、潺潺流動的河水、時不時躍出水面的銀色鰱魚、成群結隊的小蝌蚪、河邊閃光的洗衣石、草叢上晾曬的花花綠綠的衣裳,以及高一聲低一聲嘻嘻哈哈的說笑聲、棒槌此起彼伏的敲打聲……構成了一幅無與倫比的鄉間美麗畫卷,也奏響了一曲美妙動聽的鄉野自然交響樂!
每逢農忙季節,當人們在自家地裡勞作完了以後回家的時候,只要途經這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必然會放下手裡的傢伙什兒,蹲下來洗臉、洗手、洗腳,洗去塵土和疲乏,然後乾乾淨淨高高興興一身輕鬆地回家去。
在小河上游不到一里遠的地方,有一大片自然形成的泉眼,清澈透明的泉水源源不斷地從泉眼裡咕嘟咕嘟地湧出來。這些泉眼分佈在四個大水塘裡,而這四個水塘的面積幾乎一樣大,並且都是方方正正的樣子。一個呈“十”字形,足足有兩步寬的青石堤把它們分割開來。在這些青石堤的大約中間位置,各有一個半步寬的洞口使四個水塘相互連通。在西南方向的那個水塘的外側有一個寬大的開口;泉水從開口處溢位後,就毫無阻擋地流到小河裡去了。由於泉水冬暖夏涼,所以,這條混合了大量泉水的小河,即使在嚴寒的冬季裡,流經小鎮的河段上也絕對不會結冰。不過,在天兒冷了的時候,儘管小河仍然流淌得很歡暢,但河水還是有些冰手的。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就很少有人再在小河邊上洗衣服了,她們寧願多走幾百步,也要到水塘邊上來洗衣裳。
這裡的四個水塘都沒有多深,最深的地方也沒不過成年人的脖子。水塘的底子都是些青石板,站在水塘邊向水裡望去,連石頭縫兒也看得清清楚楚。在每一個水塘裡面,都有成群結隊的青蝦和小魚游來游去。偶爾地,會有人來這裡捕撈魚蝦。
在小鎮周圍村子裡人們的眼裡,小鎮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是一個福地,鎮上的人們簡直就是生活在天堂裡了!居住在小鎮上的人們也會油然而生出來無比的優越感,自認為高人一等。
這個美麗的小鎮被這一方的人們親切地譽為“三六九鎮”!至於為什麼會得到這麼一個雅號,那還得從“三六九”集市日說起了……
喜歡民間春秋請大家收藏:()民間春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