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眾人又來到了海邊這次的海,不是他們之前趕海的那邊,而是在半島的另外一側。

剛到步就已經聞到了來自大海的腥味,這就是海的味道。

到步後,開始出發他們的目的地——蠔島。

通往蠔島的方式,不能開車,而要靠步行,或者乘坐漁船前往。

與之前的海邊不同,這裡的海邊更多的人文生活氣息,一條路都是居民住宅,建築形式都以窩棚和小木屋為主,建築風格都是滿滿漁家風情。

前往蠔島的是一條簡單的小路,小路並不寬,只能並排三人。

麥遠博介紹道:“這裡以前是沒有這條路的,是因為漁民將生蠔的殼丟進了大海,漸漸的,積少成多才形成了這條小路。”

“啊?這豈不是很危險?”範小軒說著,按住了她戴著的花邊帽子。

“那樣的話,敏姿,別畫了。”楊立新提醒道。

王敏姿立即停下手中的筆,手緊握著筆記本。

麥遠博笑了笑,說:“當然現在的小路是後來根據原有的基礎上,加固的,放心行走。”

他們登島的一瞬間,就被那一艘艘收蠔歸來的蠔船給震撼住了。

一艘艘蠔船停泊在蠔碼頭邊,一輛輛生蠔運輸車也默契地準時抵達碼頭,等待裝車。

蠔農們排排坐在小板凳上,她們大多是女性,手拿著工具忙不迭地開蠔,將小刀插入生蠔的尾部撬開,手法熟練,差點眼睛都跟不上,頃刻間,她們旁邊。

生蠔幾乎遍地都是,真可謂是生蠔的天堂!

麥遠博帶著眾人來到了一間海邊的小木屋。

裡頭坐著一個年輕人,現在已經是臨近冬天,然而這人依然只是穿著一間t桖而已,他身體看起來十分的壯實。

“這裡介紹一下,阿耀,這裡最大的生蠔養殖場負責人。”麥遠博說著,將阿耀摟住。

阿耀則有些不好意思,他連忙擺手道:“不是什麼最大的負責人,我只是養的比較多而已。”

張軍開門見山地說:“我們來這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知道生蠔的一些東西方便將來,介紹一下吧。”

阿耀點了點頭他說道:“那大家請跟隨我一起來參觀一下吧。”

從小木屋出來,走在一條木製的小板橋上,這板橋一直延伸到了大海,兩邊都有一個個方格子。

這養殖場,目測至少有兩三個足球場的大小了。

阿耀解釋道:“這些小方格里,養的就是生蠔了。”

“哇,你的養殖場好大!”範小軒嘆道。

“其實我也是經歷過一些東西的。”阿耀笑了笑。

眾人繼續往前行走。

“一隻蠔的生長週期為三年,之前,我們的蠔農養蠔從生長期到肥蠔期都是在同一片海域養殖。“阿耀繼續說道,”由於蠔場很早就開發了,養殖密度又大,海水營養弱化,蠔的肥度不足,導致質量欠佳。“

楊立新一聽,這生蠔都還有“內卷”呢。楊立新問道:“那你們怎麼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