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第1/3頁)
章節報錯
還有一件事:李宣的父親李瓚在知道周澈決定南渡汝水,馳援父城之後,決定助之,親自出面說動了城中諸姓,從他們族中的子弟、賓客中選出了五百人給他,都是青壯能戰的,得好好尋思一下怎麼使用。
周澈決定:從其中選百人勇壯者編入陷陣屯,早在何曼最初破城後,黃巾軍就在襄城縣內大肆擄掠燒殺了一番,陽翟一戰後,黃巾軍的潰卒又大批來到,更是擾亂地方,百姓怨之,能被稱得上“城中諸姓”的都是大族,大族通常有錢,有錢就是被禍害的物件,這些子弟、賓客也算復仇之士了,可以編入敢死的陷陣屯。陷陣屯擴大為陷陣曲,方悅升為曲長。
五百人選百人,還有四百人,周澈將之編成了兩曲,取名為為襄城左曲和襄城右曲。
他本是想請李宣來做這兩曲的長官的,李宣不好武,不喜兵事,拒絕了,就把這兩曲給了江偉。至於這兩曲的長官,為了方便指揮,就從這兩曲中選擇。事實上也只能從這兩曲中選擇,曲中兵卒都是襄城諸姓的子弟、賓客,不會樂意由外人統帶的。
這樣一來,江偉手下就有三曲的兵力了。一個曲叫曲長,三個曲就不能叫曲長了。漢家兵制,五曲一部,三個曲勉強也可成一部了。許仲是諸將中第一個當上“部長”的人。部之主將應叫“校尉”,校尉秩比二千石,周澈的這支部隊帶有私兵性質,不敢用朝廷官制,因一如既往,也給改了個名字,改為“部長”。
戰前諸事議定辦妥,周澈又去了一趟李家,拜見李瓚,一為南下前的辭行,二為感謝他給自己召的這五百人。
他麾下現在共約五千人,才復襄城、郟,未及多做休整就又主動提師南下,援救父城,迎戰波才的數萬眾。李瓚對他這份上忠漢室、下懷百姓,為平賊亂不惜己身的“大義”極為讚賞,誇讚不已。
周澈說道:“復襄城、郟後,俘賊數千,今依公達之計,從中選出了五百可用之人,仍有數千剩餘,我要南下無法顧及他們,因有一事相求。”
“子言之。只要我能做到,定不推辭。”
“我想請公在縣裡組織些人,把他們送去陽翟。”
李瓚一口就答應了:“此小事耳,易哉!”
周澈大喜,說道:“多謝公了!”頓了頓,又道:“還有一事相求。”
“請說。”
“捷報已送去陽翟,府君尚未迴文。縣中賊亂方平,不可無主,澈斗膽請公先出面安縣撫民。”
因受李膺的緣故,李瓚也在被禁錮之列,不能入仕,但如今賊亂,當行非常之法,他略一遲疑就答應了。
周澈喜道:“有公臨縣,我此次南下無後顧之憂了!我明日午時就南渡汝水,馳救父城!”
李瓚問道:“為何午時?汝水南岸必有賊兵哨騎,午時渡河,恐會被發現啊!為何不夜渡呢?數日前子來襄城,不就是在晚上渡的潁水麼?”
周澈笑道:“此我誘敵之計也。今次南下之軍由我先行,午時渡河,餘眾則會在晚上渡河。”
“噢?願聞其詳。”
周澈只是笑,不肯說了。
李瓚瞭然,也不惱,說道:“此等戎機秘事,本不該我問。子不說,我也就不問了!子智勇雙全,乃是吾郡人傑,今既有定計,此番南下必能獲大勝了!吾在襄城候子捷音。”
周澈謝過,告辭離去。
等他走後,李瓚對陪坐在側的李宣說道:“方復襄城、郟,未及休整,即又南救父城,此子乃忠直奇節士!不愧周姓。當年他為司刑巡察,行縣至吾縣,你迎他來家中,對談數日,我問你對他是何觀感,你說:‘才為中人,氣度過人,寬容雅量,謙和沉穩’。與士交,他可能謙和沉穩,然與賊戰,他唯恐不及啊!此子不但氣度過人,節操也過人!‘友者,友直、友諒、友多聞’,如貞者,可謂直。人之交友,所為者何?一為道同,二為補不足,你少習家學,文有成而武不及,太平世或能安然居,當有賊亂難以保身。以後,你可與他深交之。”
李宣恭謹應諾。
次日上午,周澈留下了早先編入輜重營的三四百丁壯並及祁杉一曲兵卒協助李瓚守城,之後整部南下。
又抽調了兩曲去了郟,一曲留在襄城,又輜重營三四百,這是千人。因李瓚的功勞,得到了五百襄城子弟的補充,又選出了五百餘可用的黃巾死士,再除掉之前打襄城縣時數十傷亡,也就是說周澈準備帶著南下的人馬依然是五千上下。
這五千上下的人馬分兩批出城。
就像他對李瓚說的,第一批一千人,由他親帶,午時出城。第二批四千人,由荀攸和王慧率領,到了晚上再夜渡汝水。這是為了能更好地使用誘敵伏兵之計。如果同時出城就不好伏兵了,而分批出城,可以給黃巾軍一個錯覺,或許會錯認為周澈帶的這支人馬是來探視黃巾軍攻打父城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