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出城復擊士氣強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3頁)
章節報錯
和上次一樣,這次出城的賓客部曲依然是以李鍾、韋強、慶鋒、南凌、高家兄弟、鐵家兄弟等人為首,只是人數比上次少了一半,上次是百人,這次只有五、六十人。上回出城出擊,文瀚、許陽沒有出去,而是在城門口接應。這一次,桓玄本打算依舊令他們在城門接應,但這次他倆不願意了,堅決要求隨從桓玄出城。
其實桓玄挺能理解他兩人想法的。文瀚、許陽年紀都不大,並且皆尚武好勇,對老卒來說,打仗是一件危險的事兒,弄不好就掉腦袋了,而在他兩人眼裡,這或許卻是一個彰顯他們武勇的機會,因而積極要求參戰並不奇怪。特別是文瀚,桓玄照顧他,因為他弟弟已經去了北疆從軍,這兩天桓玄一直都沒讓他上到第一線,早就按捺不住了。
桓玄沉吟片刻,心道:“伯灝、子明既尚武好勇,早晚要上戰場。我能‘保護’他們一時,不能‘保護’他們一世。與其等到日後直接與那些‘百戰老卒’交戰,不如讓他們先練練手,同‘烏合之眾’的黃巾士卒先打上一場。”
想到這裡,不再阻止他兩人,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五十個賓客部曲,加上桓玄、韋強、慶鋒等人,共計六十人,一人一騎,騎的都是上次出戰過的“老馬”。桓玄沒有廢話,翻身上馬,對嚴偉和邢剛、任義等留守諸人說道:“如上次一樣,待我率眾出襲後,你們守住城門,為我擂鼓助陣。”
邢剛、任義、嚴偉等應道:“諾。”
桓玄側耳,細聽城外。
城外黃巾士卒的騷擾紛亂之聲隔著城門清晰入耳,他們又馳騁叫罵了大概有一兩刻鐘,聲音漸漸小了下去,隱約聞馬蹄紛沓,似乎遠去,應該是離開了護城河,歸回本陣去了。
敵退我進,此正開門出擊的良時。
城門洞中,六十人騎排著整齊的佇列,鴉雀無聲,偶有戰馬噴鼻。
桓玄回首看了一眼眾人。
他身後左側是李鍾,沉默安靜。他身後右側是慶鋒,一手提著長矛,一手在輕撫上次負傷的地方。李鍾、慶鋒中間是韋強、許陽、文瀚,許陽激動得漲紅了臉,一雙眼緊緊地盯在桓玄的身上,時刻等待著他下達出擊的命令;文瀚和李鐘差不多,也很安靜,只是李鐘的安靜裡帶著沉穩,他的安靜裡更多的卻是輕鬆。隊伍最後是南凌,他此次的職責仍然是殿後,正屏著呼吸、亦在側耳傾聽城外動靜。混在隊伍中間的高家兄弟、鐵家兄弟表情不一,或緊張、或興奮。
這次出擊的賓客部曲共有五十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皆為勇武之士。桓玄把他們分成了五個“什”,高家兄弟、鐵家兄弟、南凌分別暫時擔任各什的“什長”。
相比這幾個首領人物的表情各異,賓客部曲們的表情就單一了許多。
他們不像桓玄,不必肩負全城安危;也不像李鍾、慶鋒,不是桓玄的親衛;也不像高家兄弟、鐵家兄弟、南凌,沒有帶隊的責任,不需為本什人負責,只管殺敵就是,因而最多的表情是:將臨鏖戰的衝動與躍躍欲試。——上次出擊時,他們把黃巾士卒打了個落花流水,這大大提升了他們的信心,此時此刻,竟沒有一個膽怯害怕的。
桓玄暗自點了點頭,心道:“軍心可用,士氣可用。”沉聲令守卒開啟了城門。
城門開啟,月光灑落面前。
不遠處是幾截斷裂的雲梯。七八具黃巾士卒的屍體對著城門口,橫七豎八地躺在雪化後的泥地上。前邊,護城河幽靜悄然,波光粼粼。
桓玄簡短地對文瀚、許陽說了句:“跟緊我。”隨即舉起長矛,打馬疾馳,當先衝出城門。
歷經兩天一夜的激戰,城外早已面目全非,唯獨護城河上的吊橋得以保全,概因不管是黃巾軍、抑或是城內守卒,都沒有把它毀掉的打算。
護城河雖不甚寬,一次也能並行五六個人或三四騎,有了它,黃巾軍在攻城時可以少搭建一座浮橋,城內守軍亦能隨時過河出擊。
在靈巧地躍過斷梯、屍體後,當坐騎踏上吊橋上時,桓玄還有心想道:“今晚夜襲,如果吾等大獲全勝,為阻止吾等再度出城襲擊,劉闢也不知會不會將這橋燒掉?”
至於等他們過橋後,黃巾士卒會不會把橋毀掉、斷了他們的後路,他並不擔心。正如他上次率眾出擊時一樣,城門處有邢剛、任義、嚴偉等人在,他們斷不會坐視黃巾毀橋不管的。
護城河說寬不寬,說窄不窄,六十騎剛出城,養精蓄銳許久的坐騎力氣正足,如風馳電掣,瞬間已到了河的對岸。河對岸,就是黃巾軍的營地,離河最近的只有不到兩裡地。
黃巾軍初到城下時,根本就沒有紮營。
正規的營地就像一座小城,營內規劃整齊,有主幹道、有支道、有輜重區、有劃分給各軍的營區,如果是長期紮營的話,甚是還會有排水系統等,在營地的邊緣處也至少會建起柵欄,立起望樓,有的還會挖一道深深的壕溝,在外邊豎起拒馬、灑下鐵蒺藜之類,以防敵人突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黃巾軍的營地,在最初時只是亂糟糟的一片,沒有規劃、沒有柵欄,什麼都沒有,只是大致地按照各鄉、各里,給來自不同地方的太平道信眾劃出了一塊停駐休息的空地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桓玄上次那麼容易就能突入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可能是吃一塹、長一智,經過了上次的被動後,劉闢吸取了教訓,昨天下午和今天白天時,組織了一批人手,在“營地”的最外側挖了一道溝塹。只可惜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因為沒有紀律性,缺乏嚴格的軍紀,這道溝塹挖得深淺不一。
桓玄早在城上時就觀察清楚了,過了吊橋後,半點猶豫沒有,略微撥轉馬頭,直奔南邊數百步外。
這裡的溝塹最淺,挖了不到一尺深,頂多兩尺寬,不需要什麼好馬良駒,尋常的馬都能一躍而過。剛才過來城下騷擾城中的那隊黃巾騎士就是從這裡過去、並從這裡回去的。
六十騎躍過淺溝,如狼似虎,衝入了黃巾軍最外邊的營地。從他們出城,到他們過護城河,再到他們躍過溝塹、衝入營中,整個過程不到一刻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