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頤指氣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澈等在後院議事剛結束,已是夕陽西下,亭舍門前邊來了一撥旅人,車馬甚眾。
裴元紹、慶鋒聞聲到前院,迎將上去。
一人驅馬近前,停在亭舍的臺階前,沒下馬,便坐在騎上,橫矛在前,問道:“這裡是橫路亭舍麼?”
“正是。”
“聽說你們這兒是周邊最大的亭?”
“對。”
“我家主人要在你處借宿,速將房舍清掃乾淨。”
這隊旅人氣勢十足,裴元紹、慶鋒分不清是官是民。慶鋒小心翼翼地問道:“敢問貴人來自何處?”
“汝陽。”
“可是因公事路過?”
“問這麼多作甚?吾主去潁川也。”持矛的騎奴一臉不耐煩,不過還是回答道,“不是因公事路過。怎麼?不為公事,你這裡便不能借宿麼?”
亭舍不但要招待過往官吏,也允許百姓投宿。面前這隊旅人,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家,慶鋒哪敢兒說個“不”字,彎腰陪笑,說道:“當然不是。……,只是,舍中房屋有限,怕安頓不下來這麼多人。”
“有多少房,打掃多少房。別的事兒,不用你管。”
“諾。”
裴元紹、慶鋒把兩扇院門盡數開啟,請他們進來。
那騎奴卻不肯,說道:“爾等先將房舍清掃乾淨。”瞄了兩人一眼,問道,“誰是亭長?”說了半天話,才想起問誰是主事人,可見根本就沒把這小小的“亭”看在眼裡。
慶鋒說道:“小人亭卒,他是求盜。不知貴人來到,亭長尚在後院。”
騎奴揮了揮手,說道:“去,去,叫他來。”
裴元紹、慶鋒不敢多說,應了聲是,倒退著回入院中。
聽得院外馬嘶人響,周澈和周倉正欲出來,恰好相遇慶鋒問道:“是誰人路過?來投宿的麼?”
此時暮色漸深,入夜便要宵禁。潁川離此地幾十裡,宵禁前肯定趕不到。這個時候來,顯然是為了投宿。
“沒有說。只說是從汝陽來,不是為公事。……,倉君,澈君。他們請你們出去。”
周澈這是頭回接待投宿的客人,雖不知對方底細,但聽這陣勢,不是官宦出身,也必為地方豪族。他略整衣袍,大步流星,從院中走出。
出得院外,他張眼看去,只見官道上停了幾輛輜車,皆雙轅單馬,車邊有御者扶轅。車隊的周圍散佈了二三十個或騎馬執矛、或步行帶刀的奴僕隨從,還有四五個婢女打扮的婦人、少女,亦跟在車後。
輜車與軺車不同。軺車賤,輜車貴。軺車多為敞篷,而輜車有帷蓋,兩邊可以開窗,四面遮蔽,封閉較嚴,可擋風遮雨,車身也大,鋪陳設施,可臥、可居、可乘,較為舒適。這種車,最先只用來載物,故名為“輜”,後也用來乘坐。
“爾等誰是亭長?”
“是。在下正是,這位是亭父周澈,請問貴人尊姓?”周倉指了指周澈道。
“袁。”
周澈腦筋急轉,想從籍貫、姓氏判斷出對方的來歷,很快想到了:“汝陽,袁氏。四世三公?”斂容作揖,問道,“可是精通孟氏《易》的袁氏麼?”
“咦,你這小小亭父,倒是有些見識。”
四世三公袁家,三公,在東漢時指司徒、司空和太尉,都是宰相之職。四世三公,即袁家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宰相。
袁家的崛起,不可不提袁安。他是汝南袁氏的奠基人。
袁安是汝南汝陽人今屬河南周口)。袁安的祖父袁良,是汝南袁家載於史書的第一人。西漢末年時,袁良拜師學習孟氏《易經》。學有所成後,被舉為明經類似於考中進士),官至太子舍人。東漢建武初年,擔任成武縣令。
漢代重視五經,設有五經博士,精通者可以擔任。漢代選拔官員的察舉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明經、方正等。被舉薦者都需要對五經有一定的瞭解,尤其是明經科。袁良所學的孟氏《易經》,正是官方認可的易經學之一。學得孟氏易,相當於獲得了通往官場的金鑰匙。從此,孟氏易成為袁氏家學,這是汝南袁氏飛黃騰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