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霸(第1/2頁)
章節報錯
曹操離開陳縣這天,劉寵長亭十里相送,又以故交好友之名,贈送了曹操一批錢糧輜重,助他北上河內投奔袁紹。
在曹操去後沒過多久,韓嵩也趕在年節前回荊州去了。
豫州雖好,可非他韓嵩久留之地。
畢竟這些日子荊州世家要的豫州名產貨物早就置備齊全,而且有些已經先後押解上路了,所以他韓嵩也該回去了。
韓嵩帶著對豫州的不捨離開以後,白駒時光又送來了新的一年。
如果這一年沒有意外的話,天下將會更加紛亂。
……
先是曹操抵達河內做了袁紹的小弟之後,他才知道袁紹眼下也面臨困局。
袁紹駐紮在河內兵多將廣,但河內地狹,糧草難徵,全靠冀州牧韓馥從鄴城調來糧草接濟。可自從十八路諸侯散夥以後,韓馥對他袁紹的態度也有所轉變,所供應糧草也日漸減少。
這讓袁紹有些坐困河內的感覺。
這時,袁紹身邊的謀士逄紀就向袁紹獻策,“以明公之神武,何須仰他人之鼻息。明公欲舉大事,若不據一州,又何以自全。”
謀士逄紀這話是勸自己佔據冀州啊,袁紹一聽就能明白,可他是有苦難言啊,“冀州兵強,我軍飢乏,若冀州打不下來,我軍連立足之地都會喪失。”
“不然,韓馥一庸才爾,內有大將曲義作亂,外有黑山賊、公孫瓚窺視。若明公暗中與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公孫瓚大軍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彼時明公再遣能言善辯之士去向韓馥陳說利害,以韓馥為人,定會將冀州拱手讓與明公。”
逄紀這條計策若論可行性還是有的,畢竟現在他袁紹困守河內,若是長久下去,只怕到時候軍心渙散,士卒逃離。一旦這種情況出現,他袁紹即便心中再有大志,只怕都會落得如曹操一般的下場。
想起曹操落魄來投,他袁紹可不想步其後塵,所以他決定冒險一搏。若是成了可得冀州九郡,若事不成,他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頂多是與韓馥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罷了。看眼下這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惡化嗎,要是韓馥真有下一步動作,那正好給了他袁紹進兵冀州的藉口,到時候與公孫瓚南北夾擊,即便冀州兵多糧足也不足為懼。
於是袁紹就採納了謀士逄紀的計策,遣使致書公孫瓚,約其南下共取冀州。
……
十八路諸侯散夥以後,公孫瓚就領兵東進討伐黃巾去了。那時青州黃巾有三十餘萬人要渡過黃河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先是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以南大破青州黃巾。
又在青州黃巾棄輜重奔走渡河之時再半渡而擊,又一次大敗青州黃巾,斬首俘虜數萬人,獲得車甲財物無數。
由此公孫瓚威名大震。
此時公孫瓚梟雄野心也漸熾,隱隱也生出幾分窺視天下之心。
所以袁紹的使者和書信到了公孫瓚面前,公孫瓚是毫不猶豫就答應了。而且還派了他的堂弟公孫範為使,前往河內結好袁紹。
然後公孫瓚就領兵南下了。
訊息傳到冀州,韓馥果然如逄紀所言是驚慌失措。
此時的韓馥可以說是外有黑山軍襲擾,內有叛將曲義作亂。而韓馥外不能退黑山軍,內不能平曲義之患,恰此時“白馬公孫瓚”又來了。或許他韓馥流年不利,焦頭爛額之下也無退敵之策。
而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不失時機地出現在了鄴城。
然後韓馥的謀士郭圖、許攸就向韓馥進言,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盟主兵臨延津,其意難料,我等深為將軍擔憂。”
韓馥聽到這兩個謀士的話,一下子心中更加惶恐了,連忙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許攸卻不失時機地反問道:“依將軍之見,論寬仁愛士,將軍比袁紹如何?”
韓馥說:“我不如也。”
“論臨危決策,智勇過人,將軍比袁紹如何?”
韓馥又說:“我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