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山中與幽人對酌》,一首《詠雪》。

前面的可能還有些異議,畢竟,少了李白這個名頭,因而難免會被人所輕視。

然而後面這首,就是真的是用最平凡的話,來寫最深邃、最富有意境的詩了。

這兩首詩一經傳出,自然是引起無數人的圍觀。

甚至,由於這些大臣們都是些大嘴巴子。

這才過沒幾天,便是連太宗,都知道了東宮有發生這麼一件事。

說實話,初唐,或者說得更加準確一些,在唐朝貞觀的前二十年。

就幾乎沒有出過幾個有名的詩人。

為何?

大抵都是跟社會背景有關。

貞觀初,天下剛剛經歷完戰亂,誰沒事吃飽了撐的研究詩。

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人寫詩,畢竟就連太宗自己也是喜歡詩的。

只是說,不可能到達那種詩歌很繁華的地步。

而且,詩人相對來說,也比較少,從而,導致了創造出來的好詩,也跟著變少。

此時的詩人寫詩,有一種仿古的習慣。

不過更準確地說,應該說是一種繼承,學習以及模仿。

比如說曹植的《洛神賦》,相信沒有人不會覺得它寫得不好。

但是對於今人理解來說,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

尤其是一些生僻的詞。

然而,今人卻沒有人家曹植的水準,偏要去模仿曹植的寫法。

人曹植寫出來的感覺是。

詞藻華麗而不浮躁。

清新之氣四逸。

令人神爽。

而你寫出來,就只有排偶、對仗以及照抄了那些生僻的詞。

也就是說,你只學會了人家最表面的那些東西。

其他無論是意境,還是思想感情,一樣都比不上人家。

杜正倫的詩便是如此。

照抄了一大堆讓人不認識的詞,只會把一首詩寫得叫人看不懂。

……

下完朝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