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李承乾第一個望著的人就是杜正倫:“首先,這寫詩,就應該化繁為簡。其實平平無奇的字句,也能寫出一首不錯的詩,為什麼你們總是要用那些生僻,綺麗華豔的字,彷彿不如此,就不能顯得你們自己的高明呢。”

“比如說這首,當然不是寫秋雨的,《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雖說這首詩,甚至看著都不像是詩,但是隻透過寥寥二十八個字,卻能表達出寫詩之人的那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以及不拘禮節的態度。其實但凡學作詩作文,既是修身養性,亦是有感而發,更是以筆帶舌,傾吐心聲。”

“愛妃說,她看,光只這一首,就夠你們學的了。”

“不過,既然你們有人說不得會覺得這首太直白簡單,而且也不像詩,那接下來,就再來一首像詩的。而且同樣十分平平無奇。”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眾人一聽到這裡,都不禁愣住,尤其是當李承乾此時忽然停下來時,她們更是有機會與太子殿下對視著。不管是臉上的表情神色,還是嘴上的動作,都彷彿在說,這叫什麼?這也叫詩?

李承乾看到她們都充滿疑惑地看著自己,便再加上後面三四句,“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其實當李承乾讀到這裡,她們還是不知道這是啥意思,直到後面李承乾又道:“《詠雪》。”

眾人一聽,那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的畫面感,才忽然彷彿撲面而來,這首詩簡直是絕了!

雪花從一片兩片,到慢慢地多了起來,然後到千萬片的雪花飄落之時,但見一剪寒梅,傲立其中,鬥寒吐妍。

雪落到了梅花的身上,很快就消融了不見。

畫面有動有靜。

雖說全詩幾乎都是用數字堆砌起來的,但是讀完了最後,卻能讓人不禁有一種猛然的醒悟。

“妙!此詩妙極!”

這時,一個弘文生,也就是裴行儉,便興奮地站了起來,幾乎手舞足蹈。

然後當她看到別人都望向她的時候,她這才臉一紅,然後悻悻地坐了回去。

但不得不說,就算是杜正倫三人,此時,都不禁被這首簡單,卻並不簡單的詩給稍稍折服了。

“臣今日算是開了眼界了。”

就連孔穎達都不得不行禮道。

而於志寧此時也是不禁道:“那如若是仿照這首,寫一首一滴兩滴三四滴,五六七八九十滴,似乎也不錯。”

“對啊!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時便有一位東宮的屬臣拍案道。

“沒想到太子妃對作詩的造詣竟如此之深。”

所有人都要誇獎蘇紈,然而,誇得還是早了。

李承乾便道:“杜左庶子這才到哪,我還有詩沒念完呢。你們的字句只知追求綺麗華豔,卻讓人讀著晦澀難懂,是弊病其一,而弊病其二……描寫景物,只懂得光是描寫,讓人讀著十分空洞,而且無趣。你們再來看看人家寫景到底是應該如何寫的。”

隨後,李承乾便又列了數首詩,這些詩當中,有的明明也只是單純的寫景,但是不知為何,讀著卻就是比他們寫得要好上不少。

眾人自然免不得要細細地品評研究一番。

結果就是,眾人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天就黑了,然而,卻仍不盡興。

但由於天色真的不早了,東宮也沒有計劃留她們,便只好把她們都趕走。

臨走時,有的人還不忘把那些詩都抄錄一份下來,當然,必須得經過李承乾的同意。這才帶了回去。

從這些詩的內容上來說,如果不刻意去想,甚至會讓人覺得,就是太子妃寫的。

但顯然,認真想想,又覺得不大可能,那到底這些詩都是誰寫的?

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