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卓有成效(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是說明太子在賑災路上的所見所聞,親身體驗到民間疾苦。
二是說明有官員居然趁著朝廷賑災之機,大發國難財,太子是如何進行處理,
同時太子也提出瞭如何預防和減少貪汙腐敗的措施,這些措施也正是楊安向太子建議的六條制度,
而制定者六條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賞罰分明:清正廉明者重賞,貪汙腐敗者嚴罰。
三是說明百姓們在領到朝廷發放的官糧之後,是如何對隋文帝感恩戴德,口呼萬歲。
由於這一年的關中大旱,是隋文帝建立大隋之後,從所未見的天災,再加上貪汙腐敗之人禍,使得百姓們更是難上加難。
楊安在突出這些內容的同時,也突出了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
正是隋文帝做出了開倉放糧的決定,才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無家可歸。
因為隋文帝英明的決定,百姓們更加擁護隋文帝的統治,大隋的基業,也更加穩定。
但僅僅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還不夠,因為這些決策,需要底下的官員去執行。
一旦底下的官員,不顧老百姓的生死,趁機斂財,則不但辜負了隋文帝,同時也坑害了對隋文帝感恩戴德的百姓。
所以,治理貪汙腐敗刻不容緩。
但既然是治理貪汙腐敗,就必然要除掉一些貪官汙吏。
朝廷的官吏,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除掉這些貪官汙吏後,又如何補充新的血液?
楊安藉機提出選拔人才的新觀念。
在奏章中,楊安以太子的口吻提出,透過此次視察,還發現了基層小吏中,有一些可造之才,可堪大用。
而朝廷的科舉制度,無法發現這樣的人才。
因為隋朝的科舉制度,考生並非自由報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薦。
各州每年也只是選派三人,到中央參加一年一度的考試。
因為名額僅僅只有三人,而且還需各州刺史推薦,極有可能造成人才沒有被發現。
所以楊安同時在奏章裡提出建議,希望隋文帝放開科舉制度,讓考生可自由報考。
楊安將這些自己所能想到的內容,都以太子的口吻,寫在了奏章之上。
他不僅僅希望隋文帝在看到這些奏章之後,對太子的表現越來越滿意。
同時也希望,能將這些措施真正地貫徹下去,對朝廷有利,對百姓有益。
這樣的事,他願意做得越多越好。
做得越多,大隋的基業越穩定,太子之位也會更加牢固。
大隋,應該能走得更遠。
寫好奏章之後,楊安將奏章交給了太子,讓太子熟悉上面的內容。
如果太子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他可以馬上解釋給太子聽。
太子對楊安的奏章很滿意。
對於上面的內容,因為之前楊安也都和太子探討商議過,所以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又過了一日之後,三人打馬上了回京城的大道。
喜歡我為太子師請大家收藏:()我為太子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