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京城的路上,楊安和太子的心情都十分沉重。

雖然朝廷開倉放糧,暫時解決了災民們的飢飽問題,可誰也不知道這場災荒會持續多久。

官倉的糧食,只能救得了一時。

太子擔心官倉的糧食不夠用的時候,楊安已經想得更遠。

楊安甚至想到,如果持續災荒,就只能再從其它地方運來糧食。

而關中大旱之時,江南由於位置特殊,河流湖泊較多,正是豐收的季節。

所以第一個選擇,就是從江南調運糧食。

可是此時鐵路還沒有被髮明出來,運輸條件十分有限。

隋朝的時候,運輸的途徑,不外乎是陸路和水路兩種。

陸路運輸,主要靠人力和蓄力,比如馬車。

水路運輸,靠的主要是水力,比如輪船。

而相較於馬車運送,水路運輸則要便捷得多。

所以,就算是從江南運送糧食過來,第一選擇也肯定是走水路。

而隋文帝其實此前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為了讓運輸更加便捷,開皇四年,隋文帝便已經下令開鑿了一條從洛陽到大興帝城的運河。

這就是最早的廣通渠,以方便從江南運送物資到大興城。

但這條運河,只能溝通洛陽到京城,並不能做到貫通南北。

楊安想到這裡,不禁想起來歷史記載中的隋煬帝楊廣。

雖然楊廣是個暴君,但是在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這件事上,體現了高瞻遠矚的眼光。

只是楊廣在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因為不能體恤百姓,濫用民力,致使百姓民夫大量死亡。因此失去民心,才導致了大隋朝的短命。

但無論如何,開鑿大運河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偉大工程。

如果在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楊廣能夠放慢一下腳步,多體恤一下自己的子民,讓他們能夠稍稍喘口氣,得到及時的修養生息,也不至於讓百姓與皇帝離心離德。

正因為楊廣是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在登上皇位後,無論是誰提出建議,只要不對他的胃口,都被他免官或者處死,沒一個能安度晚年。

這也正是楊安寧願選擇輔佐太子楊勇,而放棄楊廣的關鍵所在。

楊安看著策馬走在前面的太子,不由得感慨萬千。

這一路走來,雖然艱難,但總算沒有辜負自己的付出。

此次賑災之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太子親身體驗到了民間疾苦。

事實證明,太子並非歷史上所記載的,一味沉迷於荒淫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