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杜絕楊素暴虐民夫,楊安再次上了一本奏章。

在奏章中,他重申天象異變,恰恰是因為暴虐民夫而引起。

並請求隋文帝派專人進駐修建行宮現場,監督楊素對民夫的暴虐行為。

隋文帝徵詢過高穎的意見後,最終同意楊安的建議。

幾天之後,楊安奉旨專門組織了一支監督調查隊,進駐行宮施工現場。,

這支隊伍,專門負責調查監督是否有虐待百姓的事情發生。

一旦發現民夫有傷者、病者,立即責令楊素的手下送醫。

因為有了這支監督調查隊的存在,楊素對待民夫的嚴厲措施,不得不收斂了很多。

此後,參與修建行宮的民夫,傷亡大大減少。

但是為了趕工,被徵召來的民夫,仍然不得不晝夜施工。

而楊安成立的監督調查隊,卻惹惱了楊素。

楊素認為,楊安的種種舉動,處處都在針對他。

尤其是成立的監督調查隊,嚴重耽誤了施工的進度。

為此,他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說楊安的壞話,將施工進度慢的責任,全部推到楊安身上。

好在楊安早已跟太子那邊聯絡過,讓太子妃經常到獨孤皇后那問安,順便將楊素在修建行宮中殘害百姓的事,告訴了獨孤皇后。

獨孤皇后其實比隋文帝還要愛護老百姓,得知因修建行宮致百姓慘死,深為不安。

因此獨孤皇后多次告訴隋文帝,楊安做得很對,只有要對楊素的施工加以嚴格監督,才能再次避免百姓慘死。

哪怕施工進度緩慢,遲個幾年才能住進行宮,也不能暴虐百姓,致使天怒人怨。

儘管楊素藉修建行宮為由頭,多次進讒言,說楊安的壞話。

但隋文帝一想起皇后對楊安的看法,對楊素的話都置之不理。

楊安雖然沒能扳倒楊素,但終究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避免了更多老百姓的死亡。

但天象並沒有好轉。

一個月之後的開皇十四年五月,京師大興城附近發生地震,致使關中農民歉收。

緊接著,關內諸州都出現旱情。

由於大興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地窄人稠,所產的糧食,平時就已經難以滿足關中地區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

再加上這些事的接連發生,每次早朝時,隋文帝心情都十分沉重。

但更大的天災還在後面。

開皇十四年八月的關中大旱,無疑是雪上加霜。

農民所剩無幾的農產品,被徹底摧毀。

關中最終因食物匱乏,出現了隋朝建國以來最大的饑荒。

半年不到的短短時間內,關中區域連續發生“三波”天災,嚴重考驗著隋文帝及一眾大臣。

隋文帝為此事已經連續兩日茶飯不思,發愁該如何處理。

只可惜朝中眾大臣所上的奏章,沒有一個能合他的意。

據史料記載,這年發生的關中大旱,隋文帝並沒有開倉放糧,賑災救民。

《資治通鑑》中記載,隋文帝僅僅是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饑荒,表現得十分自責:

“關中大旱,民飢,上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不御酒肉,殆將一期。”

隋文帝一邊流涕,深深自責,並因此不食酒肉,一邊卻緊鎖糧倉。當時這句自相矛盾的話,引起楊安很大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