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查了更多的資料。發現隋文帝曾多次開倉賑災:

開皇三年的時候,關中遭受饑荒,隋文帝當時下令調集十三州的糧倉儲備,運送到關中賑濟災民;

開皇四年,“駕幸洛陽,關內飢也”,隋文帝立馬開啟“常平倉”,拯救了數不勝數的災民;

開皇五年,隋文帝甚至下令在各地設定義倉,準備在當地遭受災荒的時候,隨時開倉放糧,解決饑荒問題。

僅僅從這三年的歷史來看,隋文帝絕非像唐太宗所說,是一個小氣到“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人。

楊安覺得,這次關中大旱,隋文帝之所以沒有開放糧倉,一定是出於某種方面的考慮。

乘著隋文帝還沒有做出決策之前,楊安覺得,該有所作為。

因為關中大旱問題,隋文帝要求太子也要參加每日的早朝。

這天早朝散朝後,楊安跟著太子去了東宮。

進入東宮內殿後,楊安開口問道:

“關中大旱,太子殿下以為該如何處理?”

“自然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太子頭也不抬,“往年旱災,父皇也是如此處理。”

“下官也認為,理當如此,”楊安點頭,“只是殿下發現沒有,陛下今次始終有所顧慮?”

“有所顧慮?”太子抬起頭來,

“正是,”楊安肯定道,“因為有所顧慮,所以陛下才拿不定主意。”

“下官認為,如果能打消陛下的顧慮,則開倉放糧,必成定局。”

“只是,”太子看向楊安,“如何打消父皇的顧慮?”

“下官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出手。”

“少師請說。”太子期待地看向楊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楊安緩緩道:

“第一,天災人禍。從去年的修建行宮暴虐百姓事件,到今年五月的京師地震、關內諸州旱災,直到現在的關中大旱。”

“每一次天災人禍,都造成了百姓的死亡。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無不驗證著天象異變的預兆。”

“而這些天災,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陛下一定會擔心,後面可能會有更大的災禍來臨。”

“所以,陛下不敢輕易動用倉庫中的糧食,”

“以免下一次更大的災禍來臨時,束手無策。”

楊安說到此,看了一眼太子,“這是陛下的第一個顧慮。”

“少師說得對,”太子讚許地點頭,“近一年來,發生的災禍,確實比往年多。”

“陛下顧慮的第二點,”楊安繼續分析道,“便是內憂外患。”

“近幾年來,內部有江南叛亂,五羌反叛,外部有突厥侵擾。”

“陛下出于軍事方面的考慮,得優先考慮軍需糧草儲備。”

“第三,下官認為,陛下要藉此旱災機會,對義倉進行改革整頓。”

“改革義倉?”太子疑惑地看向楊安,“何為義倉?”

見太子不解,楊安只得將義倉的形成原因及目前狀況講述了一遍。

開皇三年,大隋官員長孫平徵拜度支尚書,他看到大隋多有旱災,百姓深受其苦,於是向陛下上奏,在奏章中建議:

讓百姓每年秋收季節,根據貧富不同,拿出一定數量的糧食,放到政府提供的倉庫之中,以備凶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