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南北統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安使用“攻心戰”,使得湘軍的軍心產生了動搖。
湘軍是鐵軍,但畢竟是血肉之軀,早已疲憊不堪。再加上軍心動搖,戰鬥力已大不如前。
反觀隋軍,在楊安的激勵下,仍然鬥志不減,甚至因為陳軍割鼻領賞而更加激憤。
本來威風凜凜的呂仲肅,此刻佈滿汙痕的臉上也寫滿了憔悴和絕望。
半夜時分,隋軍再一次發起攻擊,搶佔淺灘的同時,向岸上陳朝的營柵發起攻擊。
陳朝士兵無心死戰,一個個落荒而逃。
既便如此,呂仲肅還是控制了大部分計程車兵,成建制地撤離,帶著這些士兵退守到荊門的延州。
隋朝的延州,實際位置在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段,是一座江心小島。
在這樣一個江心的小洲上,士兵們沒法輕易投降,也難以逃走。呂仲肅退守廷州的用意,是打算破釜沉舟,與楊安的水軍死磕到底。
敵軍已經在修整的時候,楊安的手下正忙著毀掉呂仲肅在歧亭設下的三道鐵鏈。
撤除三道鐵鏈後,楊安再次帶著水軍乘船浩浩蕩蕩順江而下,毫無阻擋地來到延州。
這時候江面已經寬廣起來,楊安專門打造的能容納百人的大船,終於可以派上用場。
此前打造大船的時候,楊安只是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要求,具體的工作從設計到完工都由工匠宇文策負責。
這個時代,戰船打造最具有攻擊性的是船體拍杆。
按照楊安製造大船的要求,宇文策相應在每艘大船上前後左右設定了六臺拍竿。這些拍杆,每根長四十五尺,高五十尺,上面懸掛有巨石,頂端系巨石,底端設轆轤;如果有敵船靠近則可利用槓桿原理將巨石舉起,再狠狠的砸下來。
在戰鬥中,敵人的一般小船,基本上一砸就讓它廢掉。而且一擊之後還能迅速收起再次出擊。
楊安看到這種設計,深為震撼。雖然此時的工匠可能還不懂什麼是槓桿原理,但憑藉生活經驗,早已將之熟練使用,並應用到了武器的製造上。
楊安問過宇文策,得知這拍杆技術並非隋軍發明,陳朝水軍早已投入使用,並多次憑藉拍竿制敵取勝。
只可惜南朝陳叔寶上位後,財政衰退,導致大船數量大大減少。
當楊安帶著五艘每一艘都足以容納千人的大船趕到延州時,江面上根本就見不到陳朝的大船,僅有幾十艘小船。
楊安下令全體士兵,向陳朝的水軍發起攻擊。
楊安帶著趙七,坐在其中一艘大船的船頭,看著數千名隋朝水軍,駕駛著龐大的戰船,憑著順流戰逆流的優勢,橫衝直撞,殺進南陳的水軍之中。
南陳水軍因為都是小船,慌忙避讓,有幾艘來不及避讓的,被龐大的戰船直接撞毀撞沉。
而逃過被撞命運的其它小船,則被大船上計程車兵啟動拍杆,把陳軍戰船打得粉碎。
楊安本來訓練的護衛船,跟在大船後面,成了打撈船隻,專門打撈那些沉船落水的南陳水軍。
不過一會的功夫,南陳水軍已有十幾艘小船被擊沉。餘下的小船陷入隋朝水軍的包圍之中,紛紛投降。
很快外圍的戰鬥宣告結束,楊安的水軍俘虜陳朝水軍兩千餘人。
但江心島上的呂仲肅任然堅守不出,誓要帶著士兵“背水一戰”。
守在江心島上的最後的殘餘軍隊,是呂仲肅手下的重灌甲士兵。他們移動能力不強,但守在江心島上,就如同堡壘一般,難以攻佔。
楊安不得不一邊發起強攻,一邊再次使用心理戰術,向重甲軍喊話。
為了讓喊話收到成效,他甚至在俘虜中找到陳朝水軍將領,讓這名將領告訴以前的戰友,陳朝國君昏庸無能,天怒人怨,不得民心,必將滅亡。
並重復喊話,大隋軍隊仁義之師順應天意,優待俘虜。
一番喊話之後,重甲軍無心再戰,甚至商議要拿住呂仲肅投降立功。呂仲肅總算反應機敏,見情況不妙,趕緊帶著幾個心腹秘密逃走。
重甲軍投降後,楊安再次以最小的代價拿下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