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作《三峽》,首句有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再加上灘塗密佈,可見三峽之險要。當年劉玄德東下攻吳,在此損失五萬驍勇蜀卒,折戟沉沙。

楊安雖首戰告捷,但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等著。

隋文帝宣戰時所言發動五十一萬精兵,是為了壯大聲勢,以震懾南朝,實際能征善戰的將士不超過二十萬。

楊安手下計程車兵,總共不到八萬,其中水軍精兵一萬多人,餘下的都是陸軍。

狼尾灘大捷後,水軍士氣大振,順流而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很快就能和中游秦王楊俊率領的大軍匯合。

但是後陳的守軍,不可能讓楊安輕易如願。

陳朝計程車兵們,視隋人為北虜,自命正統,絕不肯輕易屈服。

楊安走的這條水路,必要經過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以及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中)。

而這一帶的守軍,正是南陳赫赫有名的湘軍鐵軍。

湘州得天獨厚,得益於複雜的地形培養出彪悍的民風,經過南陳軍神候瑱的訓練,早已成為一支忠勇絕倫,縱然面對天神下凡也絕不改色的湘州鐵軍。

軍神候瑱死後,湘州的軍事負責人換成了陳慧紀,南陳名將開國皇帝陳霸先的侄孫,時任荊州刺史。

陳慧紀是一員老將,從侯景之亂起就參與各種軍事活動,素有戰功,雖然並無殊勳,但也算中規中矩。

也因為湘州的獨立性,較少受到朝廷中樞的影響,人心尚未離散,揚州的奢靡之風也未沾染此地。

所以儘管陳朝腐敗,後主昏庸,但湘軍鐵軍絲毫不受影響,在陳慧紀的帶領下,願意為大陳流血到最後一刻。

在陳慧紀的領導之下,南陳的湘州戰區軍政清明,將士用命,都願意為大陳效死誓要保家衛國,戰死沙場。

此時的湘州長江防線已然化為一座銅牆鐵壁,楊安將不得不接受更大的挑戰。

開皇九年正月,楊安的水軍到達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時,發現有三條粗壯的鐵索橫截江面,攔住了大軍的去路。

而屯守歧亭的,是陳慧紀派來的南康內史呂忠肅。

陳慧紀的戰略是,依靠夷陵出口複雜險要的地形,讓呂忠肅率領少量最精銳的部隊牽制住楊安的水軍。

如果戰局陷入僵持,他便可以率軍南下,支援建康,一支生力軍的加入會使得楊廣攻打健康的主力部隊陷入苦戰,甚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負責防守歧亭的南康內史呂忠肅驍勇善戰,此去更是抱了必死決心。他出手不凡,體現出了很強的整備能力,在很短時間內就布起了三條鐵鎖,橫江阻斷隋軍東出三峽之路。

歧亭位於巫峽出口處,極為狹窄,所以江面能夠被鐵鏈封鎖。

呂忠肅在多年的軍事生涯中,積累了大量賞賜。他這次將全部家產充作軍資,以示決死一戰之心,士兵們也都戰意高昂,泯不畏死。

在巫峽峽口,楊安帶著水軍停止了前進,派出小船打探敵情。

小船很快回來,報知楊安,前面的三道鐵索難以摧毀,且兩岸駐駐紮敵軍,一旦派士兵摧毀鐵索,敵兵就會仗著有利地形,向我士兵發動攻擊。

而且江邊多懸崖河灘,我軍即使派出大船,也不便作戰,反而可能成為敵人的靶子。

楊安聽後,思索半晌,最終決定派出小船向敵人發起試探性攻擊。

第一次遇到正面意義上的強敵,楊安覺得之前的狼尾灘突襲大捷,只是僥倖而已。

很快戰鬥打響,儘管楊安的水軍訓練有素,但交手以後,楊安很快發現,敵軍士兵一個個英勇彪悍,鎧甲輕便,倚靠江邊的懸崖河灘,作戰敏捷,來去自如。

楊安心裡暗暗吐槽,真踏馬不愧為湘軍鐵軍,在隋朝時便如此勇猛血性!

楊安的水軍,經過殘酷的訓練後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每五艘小船組成一個五行陣,每十艘小船組成一個鴛鴦陣,向敵軍發起數次攻擊。

這些陣法,在陸地上可以發揮極大的威力,在水戰中卻因為不能近距離接觸,所以效果差了許多。

而陳朝士兵仗著有利地形,打退了楊安手下一波又一波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