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聶海勝,我好像見過你?(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79章,聶海勝,我好像見過你
“喬總理,中國是不是故意調低了1991年的gdp統計,好讓自己繼續呆在世界第2的位置上,不至於太快超過美國’
喬思通:“這種猜測是沒有根據的。國民經濟總量的統計是一項很嚴 肅的工作,中央政府要根據去年的國民經濟資料制定方針、法規,央行要依據國民經濟資料調整貨幣政策和利率,各級政府要根據
國家的經濟大資料制定本地發展政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也要根據國民經濟統計資料調整自己的産業發展方向。沒有人會願意給自己挖坑埋雷。
産經新聞記者:“那麼, 有一種說法是去年中國透過央行買入美元的方式,讓人民幣彙率在.0,這是中國的一種金融策略嗎”
喬思通:“央行買入美元丟擲人民幣,是為了把這些美元用在國企的海外採購,這是一種基於經 貿需求而採取的策略,而不是為了壓資料。”
...
1991年,中國的gdp還是世界第二。
按人民幣計算為21.57萬億元,按萬億人民幣。
1991年的美國gdp是..6.95萬億美元。
中國的gdp總量相當於美國的99.7。
在不少普通民眾甚至財經媒體人眼裡,這個資料就比較幽默了。
美國勉強壓了點兒,暫時“保住” 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地位。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美國運氣好剛好壓了點點,還是中國”故意”的
喬思通說,我們不是故意的。
其實美國在1990年和1991
1年的經濟發
展不算慢,1991年美國的gdp增長率是9.1, 前年是8點幾,當然其中有美元放水的因素,但通脹主要發生在1989和1990年, 那時候美國是網際網路泡沫破碎加
上實體産業資金供應不暢導致了一輪危機, 1991年出現好轉,通脹率降至2.2,扣除這個數字之後1991年美國的經濟增長還是比較快的。
美國現在這種“波折中繼續較快發展的狀態,源自計算機半導體産業和中國掀起的網際網路革命。這是華爾街以及白宮的共識。
激勵。
1984年9月江三工提出的“國家資訊高速公路’把網際網路的概念推向全球,網際網路這個東西對未完成工業化的第三世界國家基本無感,但對經濟總量前10的這幾個國家,計算機、網際網路對經濟有巨大的
不僅中國,美國、日本、歐洲也被激勵了。
對未來美國經濟走向,《經濟學人》 刊登了篇很長而且晦澀難懂的論文,表示未來美國只要繼續保持對新科技革命的跟進,就可以獲得每年5~8的經濟增長率,總的來說前途還是光明的。
而中國呢論文表示,最近三年中國是12左右的經濟增速,這種狀況可能會在明年結束。
然後中國會進入一個年增速15以上的快速經濟增長期!
...
中國在七十年代也曾有過1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甚至有的年份到過20。但到八十年代中期逐漸回落,進入10~15的區間。當然這個增速在世界範圍內仍然算是快速發展。
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人口轉移帶來的經濟增長沒那麼多了。
一個人以前在農村務農,中國的農村大多人均沒多少地,把自己的幾畝田鼓搗出花來也就那點錢。這個人口轉移到城市,馬上就會創造數倍於在農村的gdp。
而現在中國的城市人口已佔總人口的60以上,此外居住在農村的也不一定就還是務農,人口轉移基本到頭了。
《經濟學人》預判的中國新輪經濟增長不是靠人口轉移,而是靠産業結構變化。
其中造成産業結構變化的因素有很多:計算機技術突破閾值讓傳統製造業躍升;網際網路經濟在中國已開始實質性影響到一二産業;大型國家工程的拉動,比如火星計劃項就能對中國的gdp産生大
約1 的增長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