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經濟學人》 把這叫做”冷戰紅利”:中國對蘇聯的深入幫扶,本質上也是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刺激。

在列寧格勒、遠東、克裡米亞、加裡寧格勒,中國的投資集團、公司、工廠紛紛進入,在當地興辦企業吸收蘇聯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中國國內大批企業也獲得了新的訂單。

辦工廠當然是要裝置的。而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國在工業裝置方面的生産能力絕對可以承接下”再造蘇聯”的單子。從最近兩年的情況看,中國拿下了70的紅利,歐洲和美國拿下了0是

因為中國在攢生産線的時候有的裝置自造,有的裝置採用歐美進口的,攢成條完整的線之後再打包送 去蘇聯安裝。

蘇聯...現在其實已經從休克中醒過來了。

盧布的彙率在1991年1月跌至最低點,21.1盧布兌換1美元。此後整個1991年在18~21之間浮動,1992年3月的實時牌價為18.1盧布兌換1美元。

1991年蘇聯的gdp為18.5萬億盧布,按照19.1的全年平均彙率計算是9685億美元,這也與以前的資料大致“匹配”。

當然現在蘇聯經濟還處於谷底,但已經完成了國內市場價格重置和就業重置,舊的産能成為廢墟,新的工廠在生長出來。因為彙率跳水和朱鎔礎的大斧頭,蘇聯很多商品已變為值得出口(在國際有

競爭力),有出口就有進口,商店裡開始有貨可賣了。

接下來蘇聯會發生的事情就是逐漸生長出一套新的經濟體系。

1992年3月30日,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暴風雪”號太空梭第二次發射、第一次載人發射。

三名蘇聯宇航員在暴風雪號的駕駛艙,當發射倒計時數到0時,太空梭和”能源號“火箭一陣劇烈震動, 兩千多噸的火箭太空梭結合體緩緩升空。

暴風雪號的無人試射是在差不多兩年前,1990年5月 ,無人試飛完全成功。

正式的載人飛6行,在當時是安排在1991年5月, 隔一整年。蘇聯的航天經費已經不是那麼多了,發射暴風雪號這樣的巨物真不劃算。

不巧的是,1990年12月,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箭船全毀,7人遇難。更不巧的是,暴風雪號其實是蘇版的美式太空梭,淨重75噸,最大入軌重量高達105噸。

於是中國的太空梭只用了一個月重新檢查安全規範就投入使用,暴風雪號就一直反複檢查、猶豫,最後推遲到1992年3月。

猶豫是因為蘇聯在可預見的未來再也不會造第二架這種型號的太空梭了。如果發射時出事,蘇聯的太空梭就清零了。

暴風雪的設計只能....言難盡。

超過100噸的體量,只能用能源號火箭發射,能源號還是一次性火箭, 等於暴風雪號每次飛行都要消耗枚土星5那麼大的火箭。

暴風雪號本身是可以重複使用。但是,它就是個75噸重的殼子而已。

美式太空梭都比暴風雪號好點兒,它的主發動機,三臺rs25裝在太空梭上,起” 飛時燒橙罐中的液氫液氧,太空梭可複用,所以三臺rs25也能帶回地面複用。

暴風雪號呢身上只有幾臺小的變軌發動機。

古巴諾夫總師:“暴風雪號的這次飛6行之後,下一次飛行又至少是間隔兩年。我們這個專案太耗錢了,蘇聯今後還是主要用聯盟號飛船運送宇航員上天。”

孫家棟:“是有點遺憾。但就這一次飛行,全世界的觀眾就值回票價了。”

...

此次“暴風雪”號入軌,將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三名蘇聯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與那裡的2名美國人、1名加拿大人、2名中國航天員、1名越南航天員聚會。

而在國際空間站的艙外,對介面停著1架”天梭”太空梭、1架“天馬”型航天 飛機和1架“暴風雪”號。

可以說是很齊全的太空梭展覽會,所以孫家棟才說全世界的觀眾值回票價,在空間站外~飛個攝像機拍一圈,三架太空梭在六百多噸的國際空間站停泊,這簡直是人類太空科技的最好的廣告片。

兩年之後“暴風雪”號再次入軌,那時候會有更大的場面,因為美式太空梭應該到時候也複飛了。

古巴諾夫:“達瓦裡希,我,以及我們0kb1的全體人員,都希望錢學森主任能給我們上上課。”

孫家棟:“錢老現在在給小學生上課呢。

錢學森退休後,對一線的航天科研只是偶爾指導,主要時間花在造訪各地,露面,做講座,尤其是少兒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