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四國際大佬故地重遊

四川省道孚縣木尾巴鄉牛呷村。

“種地的人啊, 年比一 年少了。村裡空蕩蕩的。 ”

“小崽子們都進城了,沒幾個種地的了。”

“我牛呷村四百年源遠流長的歷史,不會就此斷絕吧

“源遠流長是啥子個意思你從哪學來的&039;

“電視上講的嘛。。

兩位老漢扛著鋤頭從地裡收工回家, 邊走一邊感慨。

張申謙今年56歲,張申湖今年53歲。他倆不是兄弟,算是比較遠的堂兄。

張申謙家的娃兩個女兒出嫁,兒子在成都蓋樓。張申湖家是兩個兒子,大兒子學習給力,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在武漢工作,去年都結婚了。小兒子沒考上啥學校,本來本是想留在身邊種種地的,結

果去年嚷嚷著不願意種地,跟著張申謙家的娃去成都蓋樓了。

在p社的十幾戶人家裡面,這倆老漢的家庭不是個例。17戶農戶、30個男勞力,有21個在40歲以上,而在十年前p社還能出49個男勞力。

種地的人少了,盡管公社1971年開始添置拖拉機,到現在共有3臺,但拖拉機上山可不行,所以有一些梯田已經種不過來了。今年張申謙不服氣,還是在梯田種了10畝紅薯,結果根本沒有足夠的

人手去挖紅薯,強忍著腰痠腿疼挖了兩畝不到,霜就下來了,紅薯只好留在土裡任其野蠻生長一 或許明年那山坡會變成“紅薯坡”。

“紅薯是個好東西啊,結果現在拿來喂豬年輕人都嫌長肉慢。我看明年還是種點玉米吧,收玉米不用刨土。”

“b社今年就在梯田種的玉米,也累的夠嗆,除草他們除不過來。梯田屬於爛地,算了,還是別種了。“

“遇上災年,紅薯可是能保命的飯食呢。“

“你呀,也別管這麼多了,明年要是你還有力氣,就學b設種點兒玉米,紅薯,算...

牛呷村有南北兩個自然村,26個農業合作社。當年搞合作社的時候,村裡的幹部上夜校學到了英語,覺得一下子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於是就把合作社按照從a到z的字母排序命名,免得農民們抓耳

撓腮也想不出個好名字來。

“申謙,你看,村口有外人。”

張申湖指著村口的六七個人。

張申謙:“鄉 鎮來視察了唄。”

張申湖:“有小轎車,這不對,起碼是縣裡來的。.... 還是不對,這老外,是不是當年在咱們村吃過苦的那個”

...

第四國際原美國分部書記、現在的第四國際”回歸運動”主席西裡爾詹姆斯又回到了14年前他曾呆過的牛呷村。

1966年他和杜娜葉夫斯卡婭來中國探訪,過程真是一波三折、 言難盡。最後在要被驅逐出境時,詹姆斯因為不服氣而和中國人打賭,說他絕對可以在中國農村工作生活滿一個月,然後詹姆斯就在

牛呷村渡過了他這一生最難忘的三個月。

1980年10月,詹姆斯再回中國,這回不用隱藏身份了,公開的。如1966年那樣,他從羅湖橋入境,先去廣州,然後去成都,然後到了牛呷村。只不過14年過去,詹姆斯從大叔變成老頭子了,而杜

娜葉夫斯卡婭從老太太變成了更老的老太太。

對了,杜娜葉夫斯卡婭並沒有和他一起來,兩人早就分道揚鑣了,詹姆斯是”回歸運動”的創始人,杜娜葉夫斯卡婭是”第四國際icfi派之1972綱領運動”創始人。

“你好,申湖,1966年, 我就是住在你們家,您還記得嗎&039;

張申湖:“你好,記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