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誰把碳奈米管給提前做出來了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但是,目前尚不知道這會讓飛船增重多少。”

“環狀旋轉艙製造人工重力。”

在“載人登陸火星預研小組”,王瑞祥提出了一個火星飛船上的分艙設計。

“容納兩到四名航天員在裡面,環狀旋轉艙以一定的速度旋轉,産生類似於火星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嗯,或者比火星地表大一點點,比如1.1倍火星地表的重力。這樣的人工重力可以讓航天員適應火星

地表的重力環境,讓登陸飛船著陸之後,航天員可以盡快出艙行走。

王德臣:“從地球到火星航行時間要一年,航天員在這樣的環狀小管子裡生活會不會有問題

王瑞祥:“不, 平時航天員在遠徵飛船的主艙裡生活,現在我們設想的主艙大致等於天宮3上的和平艙+發展艙,那就按這個好了,而人工重力環在這裡一”

王瑞祥繼續展示他的設計,是在鉛筆狀的火星遠徵飛船外面套著的一個環:

“在遠徵飛船航行的大部分時間裡,航天員生活在主起居艙;即將抵達火星的時候,比如說,提前7天吧,預定要登陸火星的航天員從主起居艙進到人工重力環,此前固定不動的人工重力環就旋轉起

來。航天員在裡面適應7天,這樣再由登陸飛船下去,在火星上著陸的時候,他一落地就能自己走路了。

王德臣:“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必要做成一個環裝結構體,太重了。就兩個對稱的與遠徵飛船用長杆連線的悶罐子就行,錢總”

錢學森走進這個研究室,“二王在研究室的小黑板興致勃勃地討論問題,見王德臣發現了自己,錢學森說道:“沒事,我就路過路看看,你們繼續討論。”

王德臣是北航59屆畢業的碩士,錢學森熟悉。 那時候北航一年才畢業十多個碩士,59年是他去北航給這十幾個人發碩士學位證書的。畢業後王德臣先是到彈道導彈專案組,液體洲際導彈不再研

發新型號後轉到運載火箭和航天器設計。

王瑞祥可就年輕了,共和國同齡人,今年28歲。

航天局現在的骨幹力量是王德臣這樣的40出頭的航天專家,三十多歲的、二十多歲的梯隊也在躍躍欲試。

像錢學森、梁思禮這個年齡段的,現在已經不沖在第一線了, 只在頂層進行專案總體的把控。

比如現在錢學森做的事情是計算載人登陸火星專案需要向火星發射的物質總質量。

這是關繫到這個專案總預算的大事情,關繫到為了登陸火星中美蘇三國是要當褲子還是連皮帶一起當掉, 不是,開玩笑的,載人登陸火星專案肯定是在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前提下進行

的,對專案每年投入的資金有個控制上限。

把10噸的物體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飛往火星, 現在來看需要使用一枚700噸的運載火箭 你就說貴不貴吧。

這樣發射出去的物體抵達火星還只能duang地給火星來下,砸個大坑。如果想讓這個物體成為環繞火星的衛星,那還要裝個火箭發動機在飛臨火星的時候進行減速,說是10噸的物體,實際有效載

荷就只剩6噸了。

如果不是成為火衛而是在火星上軟著陸,有效載荷比更低。

如果不但要在火星上軟著陸,還要再從火星上飛起來,有效載荷還要再打5折。

因此,十幾年前國家航天局就仔細探討過在火星地表就地取材“合成燃料的方案。

當時已知的是火星有稀薄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著陸器不管是核反應堆還是太陽能板,總之預設有充足的能源,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把二氧化碳還原成氧,這就等於75的返回所需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