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超越式發展從教育做起

週末搓飯去了,今天二更還是會有,不過可能得零點以後)“接下來50年我們走的路沒有任何問題。中國很好,世界也很好。”“於是,主席提出的那個疑問,現在就愈來愈重要了:他,或者它,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蔣築英的兩部手機一千多本電子書大部分是理工書籍,沒有一本專門的編年歷史書一一但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從中梳理出後50年的發展脈絡的。比如書庫裡面收的一本《技術,在對抗中進步》,作者是個南非出生、先居住在美國後來移民中國的工程師,他在書裡面把冷戰以來的大國發展梳理了一遍,寫得還挺詳細,整整一大章,就是不知

道這裡面的歷史描述描有沒有摻入作者自己的主觀看法。

此外,5個版本的《工業流水線組建原則》說的是工業即使的發展,但從中也能挑選出歷史發展的資訊。這個世界在70年代被稱為”美國收縮”,80年代”蘇聯收縮”,1988年,冷戰正式成為歷史名詞。1974年,美國終於從越戰泥潭中抽出身來時,驚恐地發現這個世界已經變了樣。中國以各種方式巧立名目巧取豪奪,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紮穩了腳跟。而一旦在體系中立足,中國就成為一部極其恐怖

的吞噬世界市場份額的機器。

美國的這一失誤導致的“戰略後手”讓他一步慢步步慢,再也未能追趕回到原來的位置。1978年,關貿總協定締約國擬將自已升級為”世界貿易組織”,展開多邊談判時,中國與美國竟然隱隱有平起平坐之意。

當1986年,經過8年的車輪戰談判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時,情況比1978年更糟糕了,世界貿易一哥竟然成了中國。蘇聯則逐漸在經濟上失去了對東歐衛星國的主導權。一開始蘇聯是十分高興的,是中國在資助東歐5國的經濟,這讓蘇聯能少花輸血的錢,而且中國也在後面支撐蘇聯的經濟。可是,中國明面上說的只搞經濟合作,不摻和東歐衛星國政治,最後誕生的卻是國際人民幣一一在社會主義陣營通行的國際貨幣。1986年5月1日,莫斯科街頭人頭動,紅場上,十餘萬蘇聯市民聚集高歌,喊著口號。在街頭和廣場維持秩序的蘇聯士兵不知所措,最後經過艱苦的拉鋸戰,市民登上了坦克,士兵和平民一起歌唱

新紀元到來。

這沒什麼難為情的,一面紅旗落地,一面紅旗升起。在整個事件中最受傷的是蘇聯俄羅斯的音樂家。自18世紀以來輝煌璀璨,孕育了無數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的俄羅斯,在這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莫斯科街頭的群眾唱的是《一無所有》、《紅旗下的蛋》.……1995年,拖延已久的巨型工程一一載人火星登陸成功。1996年,東歐和西歐兩個經濟聯盟合併,國際人民幣成為新歐元的基礎之一。2023年的中國擁有佔世界20的人口、40的製造業、36的gdp。英國和法國正式放棄核武器,中、美、俄所保留的核彈頭由國際軍用原子能委員會統一管理,已在事實上杜絕了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這樣的世界,是蔣築英最先發現存在問題的這個世界的電子半導體技術發展速度竟然和前兩個時間線差不多。要知道在第二個時間線,歐洲炸了四位數的核武器,此後全世界的發展停滯10年,在原地舔傷口。錢學森:“現在仍然無法從現有的理論體系推匯出會發生這種宏觀物質穿越時空的現象。如果拋開現在的物理體系,用科幻的語言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時空縫隙。但鑒於這三次穿越事件的發生,我們

認為,這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人為.…….是智慧文明有意為止的現象。

李強:“如果是宇宙中自然産生了時空縫隙,那會有一紫稀奇古怪的東西掉到了稀奇古怪的地方,99.99的可能性縫隙是在範茫太空中,能落到地球大氣層範圍內就已經是奇跡了。而這些個公文包,穿越時空後出現在地球,出現在北京或者上海,出現在能夠識別它的價值的人手裡。這無法以自然現象的巧合來解釋。

主席:“前兩個公文包,我們以為這是給了我們一個修正發展方向的機會,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現在看來,我們已經做到了這個份上,可還是有公文包。這就只能用蔣築英的猜想來解釋了。”蔣築英:“如果假設這是某個智慧文明傳遞的物質,那麼這個智慧文明,我個人的猜想,它可能在意的是世界科技水平發展的速度。”錢學森:“雖然我們對此幾乎還是一無所知,但這個猜想能自圓其說。”李強:“我們….應該,不,要往科技領域投入更大的資源嗎?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錢學森:“基礎科學和基礎理論這方面不是光靠投入就一定能獲得突破的。或許我們應該早點兒把公文包裡所描述的科技都變成現實,讓這個世界早日進入2023年的科技水平,然後,接下來的事,讓

後人去探索吧。

李強:“按現在的發展速度,就我們國內而言,其實最尖端的領域,科技發展已經領先了5到7年了。”錢學森:“要不,我們再繼續努力,再多領先一點?來個領先20年,2002年我們就把它全都落實了,給我們的後人多爭取20年的時間,去探索未知。”李強:“同志們,我剛想到了另一種情況。我們按照蔣築英的假設繼續推理下去,因為世界科技水平發展速度一直沒有突破某個限值,因此某智慧文明不滿意,一次又一次地傳送物質到這個宇宙。如

果我們足夠努力,突破了那個閱值,智慧文明滿意了,然後它或者他就不再給我們遞公文包了,怎麼辦?”

錢學森:“..蔣築英:“...主席:“那我們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無論有沒有公文包,我們都會繼續奮鬥、繼續進步,我們不都是有最高理想和奮鬥目標的嘛?我是這樣想的,我相信我們的後人也會這樣想。”李強:“既然這樣,我們就大膽一點,步子再邁大一點。但是,從哪裡開始呢?”錢學森:“其實我已經有了一個粗略的設想,但可能還需要完善。”李強、蔣築英:“說出來大家參謀參謀。”錢學森:“這個嘛,要先從一些小事做起。主席,教育部是不是在前幾年就做出了‘高等教育擴容&039;的計劃?”“今年大學本科和專科的錄取資料已經統計完畢,其實一個月前這些高中生都已經到大學報道了。”“1969年我們的大學一共錄取了30.4萬名學生,1951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是2107萬人,如果只按適齡對應計算,中國的高等教育最新普及率大約1.5。”“去年,1968年中國的高等教育錄取人數是28.5萬人,1950年的出生人口總數2023萬人,1.4。”“作為對比,1968年,美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經超過了40。蘇聯在25到30之間,因為蘇聯在做高校調整工程,數字波動可能比較大。”真實歷史的高等教育錄取人數,1965年為16.4萬人,1977年27萬人,1978年40萬人)教育部部長何偉向總理做彙報。高等教育的差距總理之前是知道的,而且也知道教育部從1965年起就在呼籲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總理:“在去年,教育部遞交了第二版的高等教育擴招計劃,呼籲在十年後也就是1978年的時候,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5。高等教育,還真是個長期工程啊。”何偉:“第二版的計劃已經把重點放在擴招上而不是擴校了。擴校可太難了,,一所大學不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的,一塊荒地,修路修校舍,教學樓,實驗室,理工類大學的實驗室不是一般的難搞;沒

個幾年根本建不起來。而在組建一所大學的所有工作裡面,蓋房子還遠不是最難搞的工作。所以,

“所以,教育部現在認為,應先透過擴容的方式,對現有的高等院校做適當的投資改造,升級它容納學生的能力,能多招幾個學生算幾個,為國家多培養一點大學生。”

這就是擴招。學校就那麼多,我們多蓋點宿舍,教室實驗室就擠一擠,…湊合著先。”總理:“何部長,1966年你們高等教育的擴大方案,我看計劃比這個1968年版更宏大一些。稍等一下,我把66年版的找出來。”總理從身邊的檔案櫃裡抽出了1966年版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擴充計劃》。何偉:“1966年的方案裡面,我們做的計劃是新建30所本科、80所專科高校,全國重點大學擴充5到10所,也就是擴建與擴招相結合的。”總理:“擴建與擴招相結合,目標是到1978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6。68年的方案,新建本科高校數量減少到了10座,但入學率仍然要達到5,看來,68年方案的核心就是多擠人呢。”何偉:“是有點兒。……….但是,現在全國各行各業,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大學生的稀缺程度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要不然我們教育部也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壓力。”

到1968年,全國共有高等院校485所,其中專科院校310所,本科院校175所。175所本科院校中,屬於”國家重點高校”的有36所,其他的算是非重點本科院校,也就是”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在考生和家長那裡,有時候也稱之為一類本科和二類本科。

485所高等院校共有在讀學生90萬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9.5萬人。不管這些高校的質量如何,每年出生的人口裡面只有百分之1點幾的比例是大學生,這就讓全社會都缺大學生。在現在的民營企業裡面尤其難招到大學生。為了能逛一兩個大學生過來,民企採用了各種辦法,比如開出了比在國企高1.5到2倍的工資,比如和大學生簽的都是長期合同一一至少5年一簽,10年也多

得很。

即便這樣,民企裡面大學生還是珍稀動物,民企老闆現在是找到了一個專科生,回頭都能跟同行人士吹上三個月。“新建高校是要新建的,但是,擴招也不應該是簡單的擴充招生數量。”“現在全國的485所本專科院校,在校生只有90萬人,平均每所學校1800多名學生,這種院校的規模太小了。”“院校的規模當然也不是無限增長的好,但是,適當地增加一所大學的規模,有助於更有效率地使用教學硬體、使用教師資源、使用教工和行政資源。”“畢竟兩所在校生三千人的學校,和一所在校生六千人的學校,後者只需要一個校長和一套領導班子。”總理審閱兩個版本的教育部擴招計劃。現在決定把兩個版本的計劃綜合起來,既加大對高校的總投入,也真的在擴招。“因此,在擴招方面,我們是要擴招的,但是,在多招生的同時,學校的設施是真的要擴充的。”

何偉:“如果這樣那就最好了。總理,是.….中央決定對教育的投資進一步加大了嗎?總理:“有這個打算。除了直接投往教育部的資金要增加,今後國家還會有一系列的改革。原先隸屬於工業部門和科技部門的高校,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轉換隸屬關系。因為工業部門本身也迎來一輪比

較徹底的政府機構改革,你可能會猜得到,天部制就要徹底實施了。到那時候,你這個教育部下屬的高校數量可能會增加不少。至少也會是教育部、工業部門聯合領導。

何偉:“這樣下來,教育部的職責就更重了,工作量也更大了..總理:“我們在建國20週年的時候,基本完成了覆蓋全國的9年制義務教育,但初等教育進步了,高等教育也一樣要跟上。國家的發展上限,最終還是取決於教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