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共和國同齒齡人

尚比亞和坦尚尼亞聽到蘇聯的要求直接楞住了。勃列日涅夫的要求也不多,租用達累斯薩拉姆一個港口,在鐵路線擺兩個摩托化步兵團而已。可是兩個蘇聯摩步團在非洲差不多可以滅一國了喂。思考了很久,尚比亞還是先開口答應了,之後坦尚尼亞也答應了。畢竟蘇聯提出的條件比中國優惠多了,中國人還捉摸著讓我自己已把鐵路的錢賺回來,連本帶息,要三十年才能全部還清!自己賺錢太累啦。在得知坦尚尼亞、尚比亞決定吃蘇聯的援助之後,中方沒有做什麼表示,但還是認為坦尚尼亞、尚比亞應該積極從國際融資。因為中國現在也在融資。對於蘇聯敲定了這筆合同,中國方面也同坦尚尼亞補充了一個合作協議,在達累斯薩拉姆拿了幾塊地,說是中資公司打算在這裡蓋兩個商業中心。坦尚尼亞覺得這沒什麼,幹脆再附送你一個免稅政策好了,這三塊地以後就是達累斯薩拉姆的自由貿易區。不過看中國人的規劃,這裡商業中心最重頭的居然是一個家電批發市場,這可真有意思。坦尚尼亞人不知道的是,當蘇聯在敘利亞拿下塔爾圖斯港作為海軍基地後,中國人也在塔爾圖斯附近拿了塊地,蓋的也是家電批發市場。六十年代的非洲正處於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原先在殖民體系下被統治的地區,民族意識早就因兩次世界大戰而逐漸萌發,現在恰逢好時候一一美蘇都明確表示舊殖民體系要全部砸爛,這些

民族的獨立意識就跟井噴一樣噴射而射出。

只要原先是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習俗的,就都在一起,開個議會,往聯合國派個代表團,再組一支足球隊,建國了。也不管這片地區、這一群人有沒有建立一個國家政權的物質條件或文化條件,反正先佔個聯合國席位再說不過在六十年代,一片地區不管有沒有資格建立國家,美蘇都會盡量扶持你看起來像一個正常國家。這算是現在的主流政治正確,大家都贊同這樣做。

而且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小國扶持讓他們變得正常化”,也順便可以把它納入自已的陣營,壯大這邊的實力。在非洲的獨立民族看來,這是四個世紀的殖民時代過去之後非洲的”旭日正在升起”。不過幾十年之後他們會發現,這只是西方國家的第二輪殖民一一“經濟殖民”。

坦贊鐵路全長七百多公裡,沿途也不是一馬平川,修建它可不是一項小工程。甚至有人戲稱6、70年代的中國有”三大建”:援越200億)、援阿140億)、坦贊鐵路工程最後支出27.5億)。但是,中國放棄這條鐵路之後,鐵道部和各工程單位依舊忙得很。修路,全國還是得繼續修路。從1949年到1968年,全國鐵路總通車裡程增加了22000公裡,平均每年新修1000公裡以上的鐵路。從1969年開始,鐵路修建的速度還要加快,國家希望是未來10年能再修15000公裡鐵路,每年

1500公裡。

除了鐵路的長度之外,單線鐵路複線化、標準載重線路過載化、內燃機車加速淘汰蒸汽機車、隨著國家電力供應的改善逐漸增加電氣化鐵路,這些也都是鐵路基礎建設當前正在進行的重大工程除了止在進行的重天工程之外,還有預先研究和論證的工程專案一一高速鐵路。說起來這還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看見日本的新幹線之後受到的刺激。既然是預先研究,那應該是從理論問題開始解決的。問題一:專用於客運的高速鐵路未來會有那麼大的作用嗎?經過雙方激烈辯論,答案是必須的。人口流動現在就已是鐵路系統巨大的工作一一從1949年至今中國人口一直是自由流動的,戶口只標誌你的出生地和選舉權所在地,你在哪裡找到工作,就居住在

哪裡,因此春運越來越擁擠。

過去是人口可以自由流動”但是農民進城不知道幹什麼好。現在不同了,進城找工作越來越普遍。不但是城市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了,還因為農民都識字了。

“一個與共和國同齡的、出生在中國農村的人,他這19年的人生軌跡典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1949年他呱呱墜地,共和國也隨之誕生。”“1956年,他7歲那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在那年,中國農村的兒童入學率達到了88,也就是說,這個中國人有極大的機率可以進小學接受教育。”

“1962年,他13歲那年,小學畢業。在1962年,我們的9年制義務教育普及剛剛兩年,全國的初中生毛入學率是79,其中農村是70。也就是說,他有七成的機率能找到一個初中再上三年學,有30的機率不上學了,跟著父母種地。

“有人曾用淺顯的比說明國民教育覆蓋小學和覆蓋初中各有什麼差別。”“六年制的小學國民教育,可以讓他在20世紀後半葉成為一個合格的農民。他識字,能讀懂絕大部分的現代漢語文章,聽得懂廣播。他也學會了簡單的數學或者說算術,會用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幾何算

出地是多少畝、畝産是多少,糧食賣出去了該收到多少錢。也會算公社今年的盈餘分到每個人頭上是多少錢。

“九年制的國民教育,可以讓他在20世紀後半葉成為一個合格的工人。他現在掌握的不只有語文和數學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可以讓他有基礎的現代科學知識框架,知道飛機為什麼會飛上天、火車為什麼在鐵軌上動、輪船為什麼能併到海裡去,知道化工廠、機械廠都是幹嘛的。同時初中的歷史、地理能讓他對國家的概貌有所瞭解,這是基礎的文化素養。

“當1965年,16歲的他從初中畢業時,也恰好是國家的法定工作年齡。他可能還在農村務農,但也可能會在年長的親戚、鄰居的遊說下,試著憧憬城市工人的生活。”“他可以背上行囊在大哥或者小叔的帶領下遠行,在工地搬磚、砌牆,或在工廠裡擰螺絲,他可能會驚於城市的宏大,也可能會對工廠早上8點必須倒班、晚1分鐘都是大事的工作紀律十分費解,但

時間長了他會適應工業化的生活的。

“他還會驚訴於在城市工作的收入。每個月30人民幣的工資,可能相當於在公社裡一整年的收入,即使在城市裡吃飯要自己已掏錢,他也會因此而積攬下一筆錢。”“其實還有一些他沒有意識到的變化。”“他的祖祖輩輩,在過去的兩千年可能都以耕種為生,他的祖輩從未想到過,一個人,既不是地主老財也不是官宦貴族,卻可以不種莊稼就可以有飯吃,可以不織布就有衣服穿。他在工廠每天擰8小

時的螺絲,所創造出的商品與其他人的商品相交換,讓他獲得了米麵和衣服,而其他人獲得了他所生産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平等的、依靠勞動換來的。

“如果說中國的自然經濟社會自1840年開始走向解體,那麼我們今天可以說,到20世紀60年代,自然經濟終於不再成為中國農村的主流了。”“19歲的他此刻在想什麼?”“或許他想讓自己的存款達到500元,這個目標他有很大機率在五年之內就完成。這樣就可以在家鄉蓋一座新的磚房,和父母的舊屋挨在一塊兒,然後娶個媳婦,住著新房生一窩娃兒。”“或許他正在瓚積分,讓自已拿到城市戶口,成為永久的城裡人,這個目標他也有很大機率在五年之內完成。成為城裡人會有什麼好處呢?會有更穩定的工作或者更多的工作機會,六十歲以後會有一

份退休金。不過,當上城裡人,可能要意味看更多的錢,或者住在國家指定的廉租房中一一這種廉租房相對於農村的大磚屋可能有點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馬上就要到了20週年,新中國20歲了,與新中國同齡的人也20歲了。”“在今天回顧過去20年我們走過的歷程,看到的是一個拼搏奮進的國家,和七億拼搏奮進的老百姓。“回顧過去二十年我們所取得的成就、給這片土地所帶來的進步,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我們這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對得起七億老百姓所付出的汗水。”

“不過,七億人所付出的汗水不需說對得起國家,因為國家為老百姓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1969年春節即將到來之時,光明日報頭版的一篇文章:《共和國同齡人》。建國20週年,大慶之年。所有的工作都會在20年的時候做一個回顧,也有很多人會回想自已過去10年、過去20年生活的變化。當然也有人在期盼10月1日的天安門國慶慶典和閱兵式:在1959年,全國的電視機保有量不到100萬臺,而1969年已達到1000萬臺。按照每臺電視機4個觀眾...錯了,這是家庭的電視。現在的電視機有相當大一部分不是家庭電視,抽樣調查統計資料是每臺電視機有13.2個觀眾,1000方臺電視機可以覆蓋1.32億人。至於國慶慶典和閱兵式這樣的極其重大又逢假期的電視節目,即時統計的電視觀眾數量可能還會遠大於1.456號車注意了,靠邊行駛,對面有車來了。”在鄉村公路上行駛的6車車隊,頭車看見遠遠地來了一輛小卡,趕緊用對講機呼叫後面5輛車注意靠右行駛。狹窄的鄉村道路硬化的路面其實不太寬,靠邊就意味看小轎車右邊的車輪子都貼看土路基

了,汽車駛過公路的噪聲也大了起來。

李銀翹:“主席,還是應該封路。”坐在第四輛車上的主席不以為然,反而饒有興趣地看著車窗外的風景一一從對面開過來的這輛紅黃相間的四輪輕卡,全車上下擦得蹭亮,可想而知這車在整個合作社裡應該是頭號寶貝,公社地位,

肯定它第一、社長第二,書記第三。

不過這地位第一的輕卡現在裝看七八個籠子,籠子裡是二師兄,個個哼哼唧唧地表達自已對出遠門這件事有多開心。除了二師兄之外,在車鬥上哼哼唧唧的還有兩個農民,仔細一聽才知道,他們不是在哼哼唧唧,而是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在唱歌。

主席:“這種小卡車,在路上見得很多喲。它多少錢?農民有多少能買得起?”李銀翹;“零售價,千八百八。單戶的農民當然是買不起的,都是公社購買。一戶農民買不起,十幾戶幾十戶農民組成的公社就買得起了。有了一輛小卡車,整個公社的經濟其實都盤活了,養豬賣

豬,種菜賣菜,或者幹點什麼別的,有一輛車做運輸工具,都是天翻地覆的差別。

主席:“公社,大了不好,單於也不好。由志趣相投的農民結成的公社正合適。既解決了散戶農民單戶資金有限無法購置昂貴生産資料的矛盾,也畢開了大公社管理困難分配困難的問題。從這些小卡車看呢,當年這一步,對農村的機械化汽車化也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促進。

李銀翹:“鄉村道路工程的貢獻也很大。…….主席,韶山沖就快要到了,您看,路邊的路牌!”“..胡鬧,誰把主席故鄉”寫成路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