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的輕工消費品通常不是100全字去特供的,有的商品理論上在大眾的國營商店和小眾的特供商店都會擺貨,在碼頭截留下來 小部分,少了的數目只會影響大眾商店裡的擺貨量,不會影響

特供商店的擺貨量。

這其中還要經過一些巧妙的替代,比如電視機,送到大眾商店、電器專賣店的,一般是用蘇聯國産的同螢幕尺寸的電視機替換中國電視機。

其中 些不出現在大眾商店只特供的商品,碼頭管理單位和海關是打過招呼不許黑幫擅自取走的。

外貿部的同志在基輔的領事館聽到了上述完整版的解釋之後,更加“活久見”了。

“同志們,1974年和今年第一 季度,中蘇之間的貿易比例在持續發生變化。”

“以前中蘇之間的貿易,我們出售電子産品、消費品,蘇聯出售重工機械、工業原料和一些武器系統零件。現在蘇聯削減了消費品進口,可能他們國內的輕工業是搞上來了,而同時,蘇聯從我們這兒

進口武器系統零件卻越來越多了。

外貿部在6月份開會總結當前中蘇貿易的最新變化,外貿部蘇東司司長鄭拓兵梳理數字。

“1974年中蘇之間互賣武器,蘇聯向我們出口9.4億人民幣,我們向蘇聯出口.... .9億人民幣,很接近。”

“其實按照我們最先的設想,蘇聯應該是透過出售武器獲得消費品的。現在他們出售武器掙的錢,反手又拿來買武器了。中央說過,這樣的外貿勢頭其實不太好,是說對於蘇聯那邊,不太好。”

“鄭司長,我們有必要這麼貼心地換位思考為蘇聯著想嗎”

鄭拓兵:“如果想讓中蘇貿易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是得換位思考一下。 蘇聯這個樣子搞,不太行。1973年中蘇的武器貿易還是9.5億對5.5億,我們出口明顯少很多。怎麼下子變化這麼大”

“軍事裝備進出口我們這裡沒有明細表,只有總裝和國防科工修飾過的可以讓我們看的賬目。鄭司長,如果蘇聯今後也一直持續向我們買越來越 多的武器裝備,那,按照之前我們定的規矩去引導,是

應該我們從蘇聯進口更多的武器裝備類商品。

鄭拓兵:“這個,哎,那個,行!我們就把建議寫下來給總後吧。”

...

蘇聯的軍事工業機器全速運轉的結果就是,許多分系統和零件向中國採購得越來越多。

比如在1974年,蘇聯進口了200套p500遠端反艦導彈的導引頭,而在1973年進口量只有70套。

這意味著1974年蘇聯生産了200枚這種反艦導彈,這是戰鬥部1噸多的巨大家夥,一發 命中就可以重創航母的。

除了反艦導彈,蘇聯的紅外製導空空導彈也是從中國進口導引頭,因為其中的紅外感測器和微控制器系統都是中國的獨門]技術,蘇聯的晶片工廠一直沒能按照預定的品質生産導彈所用的資料晶片。

外貿部就簡單建議”今後中國多買點蘇聯武器,平衡平衡”,至於是不是要買、買多少、買哪種,由總裝自己定奪。

因為如果情況繼續這樣不加幹涉地變化,大炮多了黃油少了,蘇聯可能會沒錢養家。

出的。

蘇聯從中國進口的武器、零件,在未來可能還會大幅度增長。除了導彈這種一次性使用的家夥之外,即將到來的還有一個巨大單子:蘇聯推出了t72的改進型t72a,這坦克上邊的火控計算機,中國

蘇聯現在t72的年産量是多少 3000輛。 年的産量能把解放軍現在10個常編裝甲師的坦克全部更新遍。如果1977年, t72a投産的時候也保持這個生産速度,那麼中國每年都要賣3000套車載火

控計算機系統給蘇聯。

莫斯科。

中蘇貿易的變化,中國這邊都急了,蘇聯外貿部當然也急。

貿易平衡還是很重要的,兩個國家並不是經互會內部貿易的關系,而是平衡貿易。

“你們過去幾年進口了不少核潛艇的反應堆,那麼,有沒有興趣進口整艇

中型機械工業部以前推銷反應堆,現在他們想推銷其他的東西。

外貿部、海軍裝備部的同志:“671系列嗎, 類似功能和級別的攻擊型核潛艇我們也有,效能也差不多。另買一一種, 這在使用和後勤維護方面都不太合理。

中型機械工業部部長葉菲姆斯拉夫斯基:“不。 是705。 之前我們互相傳遞的技術資料中提到過的那種。”

海軍裝備部:“就是那種鉛鉍冷卻鈹慢化反應堆的超高速核潛艇 !”

斯拉夫斯基:“一點沒錯。設計上,我們真正服役的705型潛艇與最初的技術資料有一些出入,比如,它的最高航速不是40.5節, 而是... .42節。”

海軍裝備部:“我關心的是它的價格,是不是一艘就可以補平中蘇之間兩年的貿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