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哭死,高雄航天發射中心飛走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八十四章,哭死,高雄航天發射中心飛走了
伊爾62,波音747出現之前世界最大的客機。1966年交付,現在中國和蘇聯的民航洲際航線以及領導人專機都是它。
它的特點就是航程遠,從莫斯科飛紐約不需經停加油,此前蘇聯只有用圖95改的客機才能飛這麼遠。
除了這個優點之外其他都是缺點:窄體,4臺發動機全吊在機尾導致結構重量大,最大載客數只有105人,運營成本高。當領導人專機還行,跑民航運輸被波音747吊打。
4發尾吊式結構也不是今後民航客機的主流佈局。
至於空中客車a300,那就先得從空中客車開始說。
歐洲空中客車飛機公司現在剛成立不久,是1970年由法國、德國、西班牙與英國共同創立的,總部設於法國圖盧茲。
成立空中客車公司的原因是此時美國的民航飛機製造業壓著歐洲打,歐洲單個國家無法和美國的産業體系對抗,聯合起來是唯一的出路。
a300這個飛機設計的時間要早一點, 四國還沒聯合起來成立空客的時候,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和法國南方航空就在聯合設計一種200座的客機。空客成立後繼續發展成為a300。
所以現在雖然空客成立才兩年,但a300原型機已經出廠了。
空客a300大致是這樣的飛機:雙發,航程中等的幹線客機,介於波音747和波音700是寬體。
所以西飛比較欣賞a300也是有道理的:寬體客機坐起來舒服(這在售票時對乘客的選擇挺有影響的), 便於安排高密度座位,只是風阻稍大(如果飛機不是特別長的話)。
同時這也說明西飛對圖16 (轟6) 改的客機圖104看不上:發動機嵌在機身裡噪音太大,結構複雜,機身嵌了發動機和進氣道的部位還不好安排舷窗。
1972年,西飛的生産安排是這樣的:
正在生産轟6,正在建設轟8 (圖22逆火) 的新廠並組織生産線。正在生産運8戰術運輸機。
機通用。
正在生産”四發渦槳通用平臺”,這種飛機有很多用途,可以當預警機,可以當海上巡邏機,可以當電子戰飛6機,可以當空中指揮機,可以當空中通訊中繼機。除此之外,它的發動機還和運8戰術運輸機通用。
然後就是規劃中的民航客機,西飛正在給中央寫民航客機産業發展的前期報告。
不過,這份報告其實只是表達民航客機“要不要上馬”的態度。如果上馬了,發展的民航客機是個什麼樣子對不起,我們現在正在琢磨。
到1972年為止,國內的民航運營還很少,這就讓西飛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尤其是市場運營資料 這對客機設計來說可能是十分關鍵的參考資料。
聶帥看了幾遍西飛寫的報告書,最後決定是讓他們開發另 個專案:“四發渦槳通用平臺“的替代升級版,“雙發渦扇通用平臺”。
用這個來打基礎,等到民航客機正式上馬的時候,西飛就應該有不少技術積累了。
....
“米申,你們的航天測量船我看到已經返航了。怎麼樣”
錢學森與米申通電話。
米申:“很顯然, 那一枚n1發射之後太空中沒有增添新的人造物體,你們應該已經知道了結局。”
錢學森: ”我是想問,故障出在哪一環... ”
米申:“我們現在只知道n1第二級點火11秒之後停機了,其他的還在調查。”
n1火箭的第四次試射失敗了。
和前三次有進步的是,它堅持到了第一級脫落、第二級點火。但是,只裝8臺nk15v發 動機的第二級竟然也會出故障...
由於第二級的8臺發動機全部關機,n1此時就成了枚中遠端彈道導彈,掠過蘇聯上空,掠過南亞次大陸,一頭紮入印度洋。在印度洋待機的“普列漢諾夫”號航天測量船觀測到了在太空中飛行的n
的1火箭,它以大概400米秒的速度從西北飛來,然後再入大氣層,在進入大氣稠密區之後火箭解體,掉落在印度洋。
由於火箭掉落的區域水深在4000米以上,打撈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蘇聯大概會放棄打撈。
n1的前三次試射全都是因為第一級故障失敗,不是全體停機就是炸掉。所以第四次試射,當拜科努爾報告第一級正常分離, 這一坨裝了30臺nk15發動機的巨爹竟然沒掉鏈子,米申幾乎興奮得要跳
起來,可沒過多久就報告”第二級故障”,然後火箭失去動力。
n1的專案全部執行完畢。米申向高層遞交了設計改進的n1f運載火箭的方案,現在蘇共中央還沒有回複,但據說不太樂觀。
方面是n1四次失敗實在是太過於丟人,另一方面,蘇聯也不是不知道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15號登月時全球都沒什麼熱度。
就算登月是個歷史性的成就,那也是第一次登月 最炫酷,第二第三第四次就沒什麼意思了。
在n1專案計劃終止後,米申根據之前中蘇的約定,終於把n1火箭的概圖發了過來。在這之前中國與蘇聯的航天合作,互相共享資訊的時候都沒包括共享這一型火箭。
看到n1火箭的詳細引數之後,錢學森的評價就是“這款火箭設計得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