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天壽,蘇聯人來中國學習造船了
章節報錯
第十七章,天壽,蘇聯人來中國學習造船了
蘇聯造船工業部第二副部長、國家造船委員會委員葉格羅夫在中方人員的陪同下進入大連造船廠七號大塢,頓時感覺自已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峽谷。大船四百米七號大塢.確切地說,長度是445.5米,深度20米,加上頭頂巨大的龍門吊,給人的空間深度觀感遠不止20米。人在塢底抬頭看天,很自然地就會恍然覺得自已在一個峽谷深坑中。葉格羅夫突然有些感。二十年前,葉格羅夫來過中國,在上海幫助中國江南造船廠修改造民國時留下來的修造船設施一一都是一堆破爛。十八年前,中蘇造船技術轉讓協議簽署,是蘇聯幫助中國升級擴建上海、大連的造
船企業,從修船升為造船,從造小船升為造大船。
雖然這次只是來中國考察造船業的一個分支一一民船,但這仍然讓葉格羅夫晞噓不已。如果他懂中文,那麼此時腦子裡浮現的應該是“士別三日吳下阿蒙”等等成語。二十年過去,現在蘇聯造船工業部要派代表團來中國學習取經了。“實話實說,上週敖德薩號下水的時候,我在現場,提心吊膽的。心裡一會兒在想,340米長,滿載三十多萬噸的大家夥,它浮得起來嗎?一會兒又在想,這麼大的一艘船,自重才6萬噸,會不會拖
出船塢就折斷了?直到它安然拖到了裝碼頭,我才長出一口氣。
船舶工業部副部長、主管民船的柴樹潘與葉格羅夫在船塢底部跳望。雖然他們在船塢之中,可在船塢塢門的工人就如同螞蟻大小一一塢門離他們有大概四百米。葉格羅夫:“27萬載重噸、自重僅有6萬噸,這的確讓蘇聯的船舶設計局相形見出了。實際上,黑海造船廠也設計過25萬噸的巨型油輪,自重高達10萬噸,可想而知,這種油輪的建造成本遠高於你們
的型號。
柴樹潘:“實際上,我們能做到這一步也是有外來助力的。從1966年到1968年,我們從三井造船購買了55項專利,從考庫姆購買了71項專利以及一款26.2萬噸巨型油輪的圖紙,這是我們建造巨型油輪的基礎。
1966年,世界第一艘超過20萬噸的巨型原油輪”出光丸”號完工。不過這時候巨型油輪還只是造船廠自我挑戰的玩具。
1967年底,全世界還只有2艘巨型油輪,但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讓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原油運輸業務面臨大地震。世界造船業很快反應過來,1968年底世界巨型油輪有17艘,1969年底61艘,到現在1970年3月,全世界造船廠裡正在建造或曬裝的巨型油輪就有64艘。
當然包括中國這邊大連造船廠的2艘,一艘裝待試航,一艘在放料。不但數量瘋狂增加,巨型油輪的噸位也迅速攀升。1969年,32.6萬載重噸的”愛爾蘭宇宙”號由石川島播磨重工建造完成,這是當前世界最大的原油輪。不過這個記錄應該維持不了多久。中國不打算沖擊“世界最大的原油輪”這項世界紀錄,中國現在提出的概念是“綜合運營成本”。現在這艘“敖德薩”號就是依據綜合運營成本理念設計和建造的。在世界各國現有的原油輪中,如果按資金成本為年化6計算,“敖德薩”級的綜合運營費用基本上是最低的。在瑞典提供的26.2方噸原油輪設計的基礎上,中國整合日、德以及本土技未,在原設計基礎上做了100多項改進。把原設計的自重從6.22方噸降低到6方噸;更換主機,雖然航速降了0.5節但油耗降低
了35,船員也減少了7人;裝載量從26.2萬載重噸提高到27萬。
最關鍵的效能引數是價錢。中國核算的原油輪建造成本即使對日本也有少許優勢一一隻相當於日本同類船的95。如果中國和日本開撕,相互惡意壓價,中國是不懼的。況且現在巨型油輪市場根本沒到惡意壓價階段,現在這個市場火爆著呢。不管哪個船廠,只要宣稱自已能造v並且給出比較令人信服的證據,馬上就有船東拿著支票上門,排隊排到三年後開工他
都願意下單。
緊俏的商品就會漲價,就會有超額利潤。而且因為它很緊俏,中國不擔心自已的巨型油輪賣不出去。我不但能向船東展示造船廠的硬體軟體實力,我還有已建成的船在蘇聯的航線上跑了,怎麼樣。等國産巨型油輪在西方使用者那裡開啟突破口,訂單會滾滾而來的此外,在吃透這艘原油輪的設計之後,中國馬上開始設計25方噸礦石船,此外超大型集裝箱貨船也在做規劃了。
“你們購買專利和設計圖紙居然花了1100萬美元!”葉格羅夫感到很不可思議。柴樹潘:“這1100方美元是值得的,它讓我們縮短了好幾年的摸索試探的時間,結果呢,正好趕上了這一撥油輪行情大爆發。中央幾年前做的決策真是太厲害了。”葉格羅關:“你們是1966~1967年成套購買的專利和圖紙,確實趕上了好時候,如果再晚兩年買,這些專利要想掌到授權可不止1100方美元。”柴樹潘:“不僅如此,我們這個四百米超大船塢,它是1964年規劃、1964年底開工的。”
葉格羅夫:“這更讓人驚了。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你們的中央是打算造航母吧?”柴樹潘:“或許吧。但是呢,航母很花錢..造船工業要均衡發展,既滿足國防需要,也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既能燒錢也能掙錢。”柴樹潘和葉格羅夫所在的船塢現在並不是空閑狀態,為蘇聯建造的第二艘巨型油輪“索契號正在建造。“索契”號其實在”敖德薩”號還未下水的時候就開工了:這船塢不是445米長而油輪總長只有340米嘛,當“敖德薩”號的建造進入收尾,造船廠就利用船塢還空出的100米,把”索契”號的屁股給拼裝起來
了。
“敖德薩”號完工,“索契”號的屁股做一些密封防水處理,船塢放水,把“敖德薩”號拖出去,關船塢門,排幹水,“索契”號繼續建造。基本上把這個船當成了半條流水線。這樣能明顯縮短建造週期,縮短建造週期也意味著建造成本下降。“這就是你們率先打出去的船舶産品?”從船塢底上到地面,葉格羅夫繼續看繼續走,現在他看的是船塢旁堆放的待安裝裝置。柴樹潘:“對,這個東西剛剛在歐洲和北美註冊專利,以後可能以成品産品的方式出口,也有可能以專利授權的方式坐地收錢。”葉格羅夫:“蘇聯現在只有破冰船具有技術優勢.…可破冰船我們主要還是核動力的。可惜了,這一個傳統優勢行業。”柴樹潘:“什麼傳統不傳統的,其實造船業,我是說民船,技術含量沒有想象中那麼高,造船廠把生産安排好,設計院緊跟世界潮流,快速響應集中攻關,就這樣。你看,這一套船用制氮裝置,我們
的專利,其實它也不是那麼高科技,就是手快。
葉格羅夫:“船用制氮裝置?它和手快有什麼關系呢?柴樹潘:“這就要從去年的麥克特拉事件說起了.….麥克特拉事件發生在1969年7月,英國殼牌公司旗下的超級油輪“麥克特拉”號在原油解除安裝碼頭突然爆炸。還好”麥克特拉”號這時候已經卸空了油艙,沒對港口和近海造成大面積汙染,就是油輪炸成了一攤薄鐵皮、碼頭受損而已。那,為啥它爆炸了?
英國和德國的調查組在原地調查了四個月,又在實驗室裡複現事故現場,終於確定了爆炸原因。這個時候的原油輪在解除安裝原油的時候,是接上海底油管、把原先封閉的油艙開啟一個通風孔,然後開始抽油。油抽走了空氣灌進去了。當原油全部抽空的時候就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油艙頂部,天花板上沾著的少量原油會一滴一滴地掉下來,由於原油已經基本抽空了,所以原油液滴會撞擊油艙底部的鋼板。然後麻煩來了:超級油輪的油艙體積、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天花板滴下來的原油液滴因掉落的高度太高,撞擊底板的速度過大,甚至到了引起電火花的程度抽空原油的油艙裡有高濃度的烷烴蒸汽,而剛才說了,油艙抽走油之後空氣是會進去的。所以一一轟!!!1969年11月,殼牌公司和造船廠共同發布了事故調查報告,12月份,中國拿出了油輪爆燃隱患的解決方案:在解除安裝原油的時候,用惰性氣體填充貨艙。也就是在巨型油輪上安裝二部從空氣中分離氮氣的機器,其實用氧吹煉鋼的鋼廠基本都有這種機器。裝在船上的情性氣體機重11.5噸,對於載重20多萬噸的巨型油輪來說無所謂。然後在油輪中線布
設一個通往每一個油艙的管道系統,油艙解除安裝的時候向空腔注入氮氣而不是空氣,這樣就不會因一個電火花爆燃了。
不算太複雜的一套裝置,但是因為中國最先提出這個方案,專利歸屬中國。而且中國最先搞出來了第一套量産的惰性氣體系統,這就不但有專利收益,而且還能吃到第一波紅利。葉格羅夫從蘇聯來中國”考察學習”的時候,本來是不太情願的。但是,到了中國,看到中國怎麼建造巨型油輪的,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來中國確實能學到東西?不。葉格羅夫發現,中國船舶工業確實有蘇聯現在沒有的東西,但是,蘇聯現在學不了。單就造船廠這種連軸轉的生産組織方式,葉格羅夫都發現這要把蘇聯造船廠現在的管理體制推倒重來。至於民船的一整套科研體制..能把研究院的軍船研究室轉為設計民船嗎?太難,不學了不學了。還是現在這樣就好,核潛艇的反應堆,一年能向中國賣一臺,這一臺反應堆的利潤就夠造船工業部吃飽瞭如果未來還要更多的出口維持蘇聯和中國的貿易平衡,.…..那就再多賣點,比如1143型
葉格羅夫琢磨的114型載機巡洋艦,又稱航空母艦。根據首艦艦名,也可以叫它“基輔”級航空母艦。1970年.1)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半島南端的黑海造船廠開工。4萬噸的巨艦,龍骨已經鋪設在造船廠的300米級船臺,在船臺旁邊是4臺燃油鍋爐蒸汽輪機系統,每套蒸汽輪機可發出4.6萬馬力的推進功率,全艦總計18.2萬馬力。飛行甲板的特種鋼板也整齊碼放在船臺旁邊,這條航母總長雖然有273米,不過飛行甲板只有189米。船頭部位是不作飛機起降用途的,那裡排了8枚遠端重型反艦導彈、1套艦空導彈發射裝置,以及
1門76毫米炮和2座12聯裝火箭式深彈發射器。
差點忘了,這貨還裝了2部5聯裝魚雷發射管,不是反潛用的輕型魚雷,而是533毫米的反艦重型魚雷。為啥要裝重型反艦導彈?因為它的艦載機作戰半徑沒有反艦導彈遠。在1968年,中國方面就拿到了雅克38垂直起降艦載機的部分資料,瞭解了它的技戰術效能。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仔細權衡和計算之後得出的結論是:這飛機飛戰鬥力約等於5。它還真就是用來擊落敵方的反潛直升機、反潛巡邏機的,空戰能力不行。航程還短。除此之外,雅克38的故障率還超高。在船舶研究院,看完1143型航母的資料後,劉華青院長合上資料夾:“中國的航母,看來只能自己摸索設計、自己建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