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海洋貿易時代

“五,四,三,二,一”“!”【車】!)發射!)日本內浦航天中心,裝在長長的定向導軌上的abda4s運載火箭尾部冒出白煙和耀眼的火焰,拔地而起升向天空。1970年2月21日,日本再次發射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為什麼是“再次”,因為之前的3次都失敗了。abda4s運載火箭1966年就首次發射了,可惜火箭在頭頂兩幹多米的地方突然爆炸。1968、1969年,日本又試了兩次,火箭都炸了,損失顆衛星。1970年,日本打算試第四次。日本在60年代初就決定要搞航天,發射自己已的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其他國家搞運載火箭都不是什麼大事,就日本的事兒比較大。眾所周知,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的技術大半是相通的,你能搞運載火箭,那就能很快搞出彈道導彈來。因此,在得知日本的運載火箭研究計劃後,美國站出來做了一點小小的要求:你要搞運載火箭,可以,但是,這個火箭上面不能帶有制導裝置。也就是不能在運載火箭上裝慣性陀螺平臺和糾偏的舵面、控制系統,完完全全就是一枚無控火箭。無控火箭怎麼發射衛星到近地軌道?不管那麼多了,阿爹的命令是必須執行的,所以abda4s運載火箭真就是一枚無控火箭這也是它發射時為什麼要一條長長的定向軌道的原因。因不但有定向軌道,而且這條軌道的指向、傾角都經過嚴密的計算,精確的調校,保證abda4s運載火箭在發射升空後,火箭不斷加速,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時候它剛好進入一個可以環繞地球飛

行的軌道。

日本這也算是把無控火箭玩到極致了。內浦航天中心的測控組以及所有參與人員都緊張地仰望天空。當火箭正常飛行直至消失在視野中之後,所有人又一股腦擁擠在控制廳,看火箭的遙測資料。當資料顯示火箭沒出什麼問題,一直飛到了太空,“天隅”號衛星已在軌道上執行了,所有人這才開始歡呼。這枚重24公斤的衛星傾角50公裡,遠地點5150公裡,一個大大的橢圓形。一一無控運載火箭發射的衛星一般就這樣,從理論的紙上計算它的最佳最省力)的軌道就是這個。其實日本本來給大隅號衛星定的軌道是450公裡5000公裡,但是,無控火箭發射總會有誤差。只要誤差在允許的範圍內,保證它的近地點在200公裡以上,衛星就不會因為擦看大氣層而掉下去,就

算發射成功了。從現在觀測到的引數,衛星的近地點350公裡,離”發射即墜毀”還有不少距離。

這讓日本的航天從業者更加自豪了。《日本進宇宙!!!》《日本進入航天俱樂部!!!》)“日本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法國之後,第五個向太空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讀賣新聞》的這篇文章,作者的語言興奮得有點語無倫次。其實這篇文章完全沒寫到關鍵點。中國的報道雖然沒那麼興奮,但卻高度概括和總結了日本這次衛星發射的獨特之處:“abda4s運載火箭既無慣性陀螺儀和制導系統,也無地面無線電指令修正,其搭載衛星入軌全憑火箭初始的指向性,這在世界各國的航天發射中是從未有過的。”“abda4s運載火箭開創的無制匯入軌流,為將來運載火箭的低成本化以及廉價人造衛星提供了一個值得嘗試的思路:在主要效能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將運載火箭的結構做到最簡單。”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提出低成本航天發射、廉價人造衛星,這思維是有點超前.…不過這個思路,在中國航天,錢學森已經嘗試了幾年了。液體推進劑的彈道導彈停産之後,從1969年開始,錢學森、航天工業系統重新整合了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生産體系,所有的火箭總裝工作合併到河北的航天載具生産聯合體。這個生産聯合體的大型火箭總裝車間只有47名職工。根據...根據蘇聯那邊的資料對比,蘇聯的運載火箭總裝車間得有240名職工,而且他們的火箭出廠質量,不說也罷。運載火箭的標準化和通用化設計也在進行。長徵2和長徵3號運載火箭現在完全是利用庫存零部件在生産,預計1971年,最後一枚長徵2捆綁式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之後,液氧煤油的長徵4運載火箭

就會全面接過3.4米運載火箭的班。

就在abda4s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的前一天,中國在酒泉將一枚通訊衛星用長徵2號運載火箭發射入軌,但這次發射都不在人民日報頭條報道了,盡管這枚低軌道通訊衛星重2.9噸而且星上裝置技術含量很高。

上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的訊息是另一則工業科技領域的新聞:《中國第一艘27萬噸巨型油輪成功下水》

根據1954年西方對油輪的分類法,油輪載重量超過25萬dt的算是v,中國這邊的分類命名則叫巨型油輪。載重超過44萬dt的叫u,中國叫超級油輪。27萬dt的油輪當然算是v。在大連造船廠的船塢,前來出席下水儀式的工業界、船舶界人員都對眼前的這艘巨輪驚呆了。27方dt的載重,加上自重和燃油重量,滿載的時候是一個超過30方噸的龐然大物。這艘v名叫“敖德薩”號,由蘇聯訂購,將來應該會執行從蘇聯到義大利的原油運輸航線。全長330米,和尼米茲級航母差不多,但是吃水差不多是尼米茲級的兩倍,寬度也比尼米茲級航母大一1969年1月,中國與蘇聯簽署原油輪購買合同,一共訂購4艘v,“敖德薩”是第一艘。在它之後,還有3艘,全都在1971年7月之前交付。“你們船舶工業系統都能造這麼大的船了,那,造艘航空母艦應該也不是問題了吧?”大連市市長仰望小山一樣的“敖德薩”號,不斷發出感慨。“這怎麼說呢,如果要造航母,船肯定不是問題了,咱這可是400米巨船塢,”大連造船廠的廠長回答道,“造船設施也不是問題了,那麼大的吊車,吊什麼都可以。不過航母還有許多其他的裝置,現

圈。

在還沒有到位。

船舶工業局的副局長韓海敏:“比如主機。我們現在眼前這艘敖德薩號,它的主機還是進口的,我們正在安排國內合資生産。.…….但即使我們能生産v的主機,航母的主機和民船的主機也完全不是一個路數。

市長:“對了,蘇聯現在都要從我們手裡買v,是不是我們在造船這一塊,已經超過蘇聯的水平了?”“只能說在造船業的某些領域超過了吧。”在1967年以前,各國還覺得原油運輸船大型和小型各有用場,到現在,就只剩一個思路了:大,造得越大越好。

由於蘇伊士運河在1967年因戰爭關閉,現在兩年半過去了,恢複通航仍然遙遙無期,因此世界各國的原油輪就越造越大。中國第一艘v是給蘇聯造的。中國現在的石油屬於自用足夠、但很少出口的現狀,既不需要大批次往外運石油,也不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不過蘇聯有大批次出口石油的需求。在中國掌握v的建造技術之後,第一時間就向全世界推銷中國産的原油輪,只不過現在暫時還沒開啟西方國家的市場。蘇聯有自已的原油出口需求,每年出口量數千萬噸,其中半數是透過海運運

輸,於是,蘇聯就充當了中國v的第一個訂單國。

這就是蘇聯與中國關系繼續保持密切的好處:中國産品在還未開啟西方出口市場的時候,蘇聯和東歐市場往往可以成為良好的接盤地區也不能說是接盤,中國出口的商品價效比一點問題都沒有,基本都達到了國際主流貨色的水準,只是還沒在西方國家培養出品牌聲譽和購買慣性而已。而在蘇聯那邊,從中國買東西不用美元黃金,這就讓蘇聯也不可能斷掉和中國的關系。不管是用盧布還是用人民幣,中蘇之間的貿易都可以規避蘇聯外彙不足的缺陷。<101nove.c用於出口,那中國就沒有自用的了?也有,不過不是運油的,是鐵礦石船。唔,1969年中國的鋼鐵産量是6500萬噸,比前一年的5500萬噸增長了近20。同期日本的鋼鐵産量也往上跳了一條,從7200萬噸跳到8300萬噸。這麼高的鋼鐵産量,沒有進口鐵礦石是撐不住了。繼從印尼進口鐵礦石之後,中國與巴西淡水河谷簽署協議,從1970年開始進口巴西的鐵礦石從巴西運鐵礦石到中國可比印尼遠多了。不過,如果有25萬噸礦石船加持,從巴西運鐵礦石到上海的綜合運費,比用11萬噸礦石船從印尼運往上海的運費差不多。於是,在建造v的同時,用和v相同的主機、與v相似的船體結構的25萬噸礦石船也在設計了,如果無意外的話,1970年3月就會在上海開工第一艘。“我們注意到,一方面中國自清中葉以來逐漸失去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一桂冠,到1949年,中國這個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甚至可以用&09;來形容,到現在,二十年過去,中國經濟也只

是重新回複了向上的勢頭,還談不上登頂,至少在二十年內還是這樣。

“但是,現在中國現在正處於其五千年歷史從從未有過的時代:”“海洋貿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