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周董會談之後

1970年2月在香港的這次兩岸會談史稱”周董會談”。周永耀、董戊初。明面上,這算是洪門兩系在一起敘舊。他們兩人會談的時候的確也有一多半時間在談洪門事務,只不過,其中有一些政治議題。洪門之間的議題其實雙方最關注了。比如董戊初問周永耀,民治黨為什麼解散,是不是常凱申脅迫的。周永耀則問董戊初,致公黨在大陸發展得咋樣。即使政治議題,在會議記錄裡面,也只是以“旁觀者”的口吻談了幾句。不過意味深長的是,這幾句話在會談中提出之後,獲得了雙方的共識,比如”鑒於海峽兩岸當前處於分裂狀態,但雙方均在謀求國家統一,鹹認為兩岸應盡快對文書查證這一問題加以妥善解決。”一一文書查證是一件具體的事情,這個好說。但前面的“鑒於可就有意思了。比如”兩岸現在已有和平的事實,未來應當可以達成和平的政策,以促進經濟上的互利。”一一經濟上的互利,是致公黨和美洲洪門致公總堂利益相關的問題。但前一句“未來應當可以達成和平的政策則是一個政治遠景預測。比如”當今世界貿易日趨活躍,臺灣與大陸近在熙尺,兩岸貨物直航貿易、臺灣海峽之自由航行已成事實,未來應當可以達成自由通航的雙方約定。”一一也就是把現在的不白不黑的輪船直航,以文字的形式確認它是合法的。

常凱申:“周董?周董是誰啊?”宋美齡:“是周永耀和董戊初,周是美洲洪門致公總堂的紅棍,董據是從大陸去香港和周永耀談的。”常凱申:“他們致公堂談這些話題作甚麼!搞得外界都用周董會談來形容了!”

宋美齡:“最初呢,是嚴家塗院長想啟動文書查證,因為有許多物權産權,人丁檔案的事,實在得對面稍作配合才能繼續。嚴家塗就委託了洪門的人去和對面談,這洪門的身份不算很敏感,但又能代表我們這邊說上話。

常凱申激動得想從輪椅上站起來:“這裡面他們摻私貨了!什麼叫做雙方均在謀求國家統一?這不是把我們與共匪對等起來了嗎?什麼叫兩岸現在已有和平的事實?這不是說我們不想光複大陸了麼?宋美齡按住常凱申:“達令,別激動別激動,激動了對身體不好。一會兒我們還要站很久呢。”常凱申不說話了。現在常凱申在臺中的酒店歇息,一會兒他要視察臺中,視察的時候在那些軍隊和地方官面前最多隻能掛柺杖。所以得先坐在輪椅上節省體力。去年9月,82歲高齡的常凱申車禍,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現在為啥還這麼拼?嗨,這可能是宋美齡逼的。宋美齡現在也不美國臺灣兩頭跑了,這半年全在臺灣。不但每天都形影不離陪著常凱申,她還您惠、勸說、或者軟磨硬泡逼常凱申頻頻拋頭露面,到臺灣各地視察、發表講話、召開會議。因為去年車禍之後,臺灣政界開始流傳一個傳言:老頭子身體不行了很快就要歸天腦子不好使了,禪讓程式即將啟動,已經擔任國防部長執掌軍隊,1965年起又和嚴家塗一起掌控行政院的常經國

就要當總統了!

所以,還不趕緊巴結常經國去!常凱申常經國是一家人.……禪讓就禪讓吧。可宋美齡可不一樣,他是宋家人。宋家在常凱申逃臺之後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國民黨,常凱申這個島主他們宋家實際上處於半拋棄狀態。相對的,常凱申對宋家也不那麼親密了。除了對宋美齡好之外,宋家的其他兄弟要麼自願退出,

要麼被常凱申逐出,總之都不在民國的權力中心了。

至於宋美齡,嗯,這必須要強調一件事:常經國不是宋美齡親生的.……因此宋美齡很清楚,她在臺灣的風光生活只與常凱申捆綁在一起而不可能和常經國有什麼關聯,常凱申如果禪讓不當總統了,常經國當然會把他爹供到太上皇的位置上,常凱申會很好,但是,她宋

美齡的好白子就到頭了。

所以車禍之後,宋美齡嚴厲駁斥了“老頭子不行了”的傳言,說常總統現在身體還硬朗著呢,可以活到100歲。不僅要從言論上駁斥,還要以實際行動駁斥。於是常凱申白天轟隆隆大車隊出去視察,發表講話,晚上主持會議,忙得不亦樂乎,一天下來累得直翻白眼,但第二天又要開會、批檔案、視察、講

話...

行政院這邊,在周董會談結束後,與周永耀接洽的行政院秘書沈昱科被解除職務。常凱申在搞清楚周董會談的會議公報內容之後非常生氣。之前不是說周永耀和對面談只談文書查證的問題嗎?順便給你們洪門提供一個機會敘舊。你們可以談文書查證協調問題,可以談談洪門各堂口發展到哪兒了,小弟們有多少了,但那些政治話題是你

們談都不能談的知道不!

常凱申現在搞不清楚,到底是周永耀胡來,還是行政院向沈昱科佈置任務的時候沈昱科胡來,還是行政院嚴家塗自已在胡來。既然不太知道,那幹脆這三方各打五十軍棍。沈昱科炒魷魚。嚴家塗親自到總統府遞上檢討。周永耀..混社團的,人還在美國,治不了。只能讓他們社團在臺北、高雄的4處産業關門整頓。北京。“…….這就是我與周永耀會談的全過程,會談紀要是雙方都簽署過之後發表的,但會談中我們談的不止於此,只是有些話題暫時不宜發表為紀要,都在這份會談全過程記錄裡面。”董戊初返回北京之後,見了主席。“董委員,你為兩岸的事務立下了一份功勞,你們美洲總堂的那位周永耀,也立功了。”董戊初:“可是,主席,周永耀他是半自願、半接受美國人的請求,才來臺北、香港與我們會談的。在這次會談結束之後,周永耀他也寫了一份和這個差不多的全過程記錄,現在應該是送呈給美國情

報局了。

總理:“這件事如果不是美國有一些政治人物在後面推動,常凱申和民國政府未必就有這麼積極。”主席:“我們有這麼小氣嗎?不管周永耀是自願的還是受美國人委託,他做了這個事,那就應該記功。”

華盛頓。周永耀確實是答應了華盛頓的請求,這才從舊金山去臺北、再從臺北去的香港。要不是因為華盛頓邀請,周永耀都不太想回臺北。其實整件事情的總策劃可能都要歸到華盛頓的幾個共和黨議員、尼克松頭上。當然不是說大陸這邊沒有策劃,大陸的態度在幾年前就確定了:定下基調,你來談我隨時歡迎。問題就是臺灣任何時候都不來談。

美國那邊在臺灣屁股後面端了一腳,於是有了周董會談。“尼克松議員,越南已經發展成為一場不折不扣的垃圾戰爭,這場戰爭如果不停止,將對美國的全球利益構成嚴重的威脅。”尼克松對越南戰爭看得很透徹,他現在把喬治凱南請過來做了幾天自己的私人顧問,喬治凱南給了他一個明確的預判:越南在美國的全球戰略體系中,價值趨向於零,而美國卻向越南投入了55萬,不,57萬作戰部隊,吸掉了美國全年軍費的40。長此下去,即便美國贏得了越南戰爭,從全球戰略的角度看,也是淨虧的!

更不要說從現在的戰局來看,美國無法贏得戰爭的機率很大!尼克松:“只有我在四年之後才能阻止這場災難了。如果戰爭一直持續到1974年,會怎麼樣?”喬治凱南:“由於越南吸走了大量美國的注意力,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形勢都很不妙。在非洲,勃列日涅夫揮舞看盧布,,正在奪走一個又一個的國家。在南亞,我們本可以用一筆印度人無法拒絕的巨額

援助二次性把這個經濟陷入困境的國家拉到自己的陣營,可我們沒有。就算在東南亞,美國也只能把精力集中在越南、寮國、泰國和柬埔寨,而忽略了馬來西亞和印尼。發展到1974年,那就是這三個地區的局勢繼續惡化,甚至有可能徹底失去這些地區。

尼克松:“更糟糕的是,中國與蘇聯即便發生了論戰,卻還是在越南共同支援北越的行動。”喬治凱南:“這正是我這一年來不停地批評約翰遜的地方。1968年8月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美國沒有抓住。”

喬治凱南的觀點,當然是不惜一切代價搞死蘇聯,其他的都可以讓。在蘇軍的履帶踏上布拉格街頭之後,美國政界的這一部分人立即提出了一套分化的構想,對蘇緊逼,對中緩和。具體就是;在奧地利或聯邦德國收容捷克斯洛伐克逃離的民眾和官員,成立一個組織;與羅馬尼亞接觸,鼓勵羅馬尼亞向蘇聯要更多的政治和軍事獨立性;以侵略為理由,在黑海、波羅的海採取更

主動的軍事對峙措施。

在亞洲方向則反其道而行之,督促常凱申政府與大陸舉行和平談判不是兩個代理人,而是直接的官方會談),並啟動與中國建交的流程。在越南撤軍,哪怕北越是蘇聯和中國共同支援的也無所謂。

雖然越南戰爭蘇聯和中國都有參與,但越南是中國的鄰國而不是蘇聯的鄰國,從越南戰爭抽手,釋放的主要的緩和意願是對中國的至於蘇聯,喬治凱南認為撤軍並恢複和平之後的越南以及整個中南半島不可能淪為蘇聯的勢力範圍。這裡可不是東歐。然而一一所有的這些建議,約翰遜基本都沒有聽進去。

在歐洲採取更主動的姿態,增大軍事壓力,是要以軍費打底的。軍費呢?都扔在越南了。在亞洲.….是有了周董會談,可是誰都知道周董會談和兩岸直接會談還是有差距的。而就算這個降檔次的周董會談,還是在共和黨議員策劃,在國會辯論了好幾天才得以透過的。

1970年2月24日,臺灣海峽。這又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中遠公司旗下的11方噸鐵礦砂船“中遠17號”從印尼丹戎不祿啟航,經南沙、中沙群島,接近了臺灣海峽。臺灣海峽事實上的通航早就在進行了,只不過以前,透過臺灣海峽的都是掛外國旗幟的商船。雖然這些這外國也不全都是什麼大國強國,比如掛巴拿馬旗的、希臘旗的.….但一個外國旗子掛在船頭,還是有一些作用的。現在,掛五星紅旗的貨船也要透過了。百分之百純正的中國大陸貨船,旗註冊國籍)是中國的;船是中國的,産權和使用權都是;船員是中國的;目的地也是中國。“中遠17號接近臺灣海峽南端,南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就依照預案動了起來。1架預警機起飛在海峽南端的口子巡邏,基地還有2架預警機隨時可輪換。4架戰鬥機在預警機附近轉圈,海面上則是一艘護

衛艦帶著2艘獵潛艇,在“中遠17號”附近5海裡的地方平行航行。

“未發現空中敵對目標。”“未發現空中敵對目標,未發現海上敵對目標。”預警機每2分鐘報告一次他所探測到的空情和海面情況。“中遠17號”進入臺灣海峽。這載重11萬噸的礦石船航速不快,只有12~13節,鐵礦石又不會過期變質。所以,它穿過臺灣海峽大概得十幾個小時。預警機:“未發現空中目標。護航物件即將離開探測範圍,完畢。”在福建外海上空飛行的接班的預警機:“未發現空中目標。”“第二次彙報,未發現空中目標。”“第三次彙報,未發現空中目標,發現海上目標。航向275,航速16,型號判斷,國軍護衛艦。”在預警機的螢幕上,最大的亮點是”中遠17號”,還有一個小亮點,現在預判是一艘國軍軍艦,從基隆的海軍基地開出來之後,進入臺灣海峽,和”中遠17號”的距離越來越近。看到這艘軍艦出現,預警機附近的4架我軍作戰飛機的位置立即向前推了40公裡。這是2架戰鬥機和2架戰鬥轟炸機,戰鬥轟炸機是掛了2枚空艦導彈的。

為了這次穿越臺灣海峽,空軍和海軍做好了一切作戰的反應程式。“航向275,航速16。….航向280。”“航向285。”這臺灣軍艦好像在稍稍調整方向,以讓自己的航向和”中遠17號”平行“我是中華民國海軍邵陽艦。”在公頻,隨著滋滋的電流聲,國軍軍艦的無線通話訊號變成了話音。“我是中華民國海軍邵陽艦。”“祝貴船,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