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年關難過(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澐看國家統計局的彙報看到這兒,也算是鬆了口氣,1952年還算不錯,瘋狂購物一整年,到現在居然手頭還有點兒壓箱底的錢。
“篤篤篤”
敲門的是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陳澐鬆了口氣。
不是工業部門、農業部、教育部等等單位上門來找就好,他們這些部上門來找肯定是要錢的。
陳澐:“原來是老章啊,是外交部的什麼事情?”
章漢夫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陳副總理,是這樣的,年底了,咱們中國在聯合國的會費……該交了……”
……
1952年底的北京計算機中心還是閔乃大當主任,閔乃大的上上級李強反倒成了其中的一個隊長,帶著幾個人整天在計算機樓旁邊的院子鼓搗發明。
6月份組裝起來的中國第一臺計算機k“璞玉”,執行到年底變化不少。其中一個最顯著的進步是:故障率大大降低。
剛執行的時候,如果每天執行8小時的計算服務,大概會爆掉40多隻電子管,有時候還會爆掉一隻水銀延遲線儲存器,計算機中斷40多次。到1952年底,“璞玉”營業8小時只會爆掉10~15只電子管,可靠性有了數倍的提高。
這一切的進步和改進,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計算機中心對外提供服務要收費了。
假如一天收費600元,執行時爆掉40個電子管,光換管子就得300元,是不是很不劃算。為了讓計算機中心的利潤率高一點,閔乃大、夏培肅等等,計算機中心所有小組的成員都開動腦筋,考慮怎麼讓計算機執行起來更便宜一點。
首先是對進貨的電子管進行“體質挑選”,全人肉挑選。一開始大家還只是憑感覺估摸這個電子管的製造品質如何,後來漸漸就挑出經驗了,對著燈光、打著手電端詳,看看裡面裝置的瑕疵、尤其是管內有沒有異物、鎢絲和金屬片的安裝位置是否精確等等。
經過體質挑選的電子管果然耐用多了。
其次是檢查計算機機櫃、機架等等部件。一個很容易分析出結論的規律是:如果一個位置上的電子管總是爆掉,別的相鄰位置的電子管不爆,就這個位置換上一個新管子過會兒就爆炸,那說明這個安裝電子管的位置有很大問題。
發現問題之後就是修改修補了,一開始是很明顯很容易發現的缺陷,比如這裡的支撐架焊接馬虎有凸起,頂著了電子管;比如附近有虛焊的位置導致電子管振動等等。這些“電子管殺手”被修理好之後,計算機中心的成員開始修補更加深層次的缺陷,比如這個位置的電線品質不好導致電流異常、電線錫焊質量不高導致電流異常等等。
深層次的缺陷也修補得差不多了,“璞玉”現在就經常能執行半個小時甚至一小時不爆管。而做這一切的驅動力,都是因為計算機中心的日常運營進行獨立財務核算。為了掙錢,大家都願意在下班、計算機停機之後,還在單位繼續呆上兩三個小時,在計算機全身上下折騰,打理打理這臺“搖錢樹”。
當然,這活不是隻由中國同志幹的,蘇聯援華的電子專家也對他們上下打理升級計算機的工作很感興趣。蘇聯人不但也參與動手改良機器,還把這些改良日誌提煉總結,然後制度化了。
閔乃大讓計算機中心所有參與改良升級“璞玉”的工作記錄都彙總起來,這厚厚的一本經驗總結可值錢了:繼北京計算機中心之後,上海計算機中心春節之後開建,執行與北京計算機中心一樣的制度,人員由北京抽調一部分加上上海新人組成,如何讓上海這臺新建的計算機也和“璞玉”一樣具有連續執行半小時到1小時的能力,就全靠這本經驗總結。
上海的這臺計算機也是電子管計算機。李強還沒鼓搗出一個完善的可量産電晶體方案出來,可不得繼續搞電子管計算機麼。而上海的工程計算科研計算需求確實挺大。
“第二臺計算機,就叫璞玉二號吧,”閔乃大對預定要去上海的黃昆說,“邏輯架構,是採用k那樣,還是按你的設計再略作改進?”
黃昆:“改進的架構能讓運算速度再增加20,這樣計時費我們就能多收,我感覺還是比較劃算的。也就是電子管從5100個提升到5600個而已。”
閔乃大:“如果架構變了,我們在璞玉一號上積累的那些增加可靠性設計的方法不知道能不能用上。”
“主任,我覺得應該大部分能用上。這經驗總結裡面大部分是和結構無關的,怎麼挑電子管肯定不分什麼型號的計算機;機櫃的防共振設計也不分;機櫃走線的技巧也一樣是通用的。然後就是焊接和螺接的工藝要求,這也是通用的。但是這最後一點可能有點麻煩,我們要教會生産機櫃和機架的工廠工人,認真落實這些工藝。”
璞玉二號雖然還使用全套的蘇聯核心器件:原裝進口的真空電子管、水銀儲存器,但有相當多的零件是國産的了。而且這些國産零件對於電子管計算機降低故障率很關鍵。閔乃大和黃昆現在逐漸有“中國已開始掌握電子管計算機的製造技術”的想法,不過從隔壁院子回來、上到二樓的李強在旁邊插了一句:
“元旦已過,馬上到春節,真不容易。不過我現在可以大致預測,璞玉二號可能是咱們國家的最後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啦。”